|
- 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发现”
——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
- [摘要]1939 年,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具有“发
现”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以此行作为切入点,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
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亦可看到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被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同时,对文学史书写
中的中心/边缘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 李珍妮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50 人次浏览
|
|
- 戏以载道:田汉《文成公主》创作过程
及其在汉藏民众中的反响
- [摘要]1959 年 3 月,中国戏剧界迎来了一个文成公主和亲题材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这不仅成为彼时戏剧界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强调汉藏友好关系的重要
叙事。田汉《文成公主》的创作过程及其在汉藏民众中引发的反响,一方面生动呈现了西藏民主
改革时期汉藏戏剧人共同致力于汉藏民族团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充分揭示了汉藏共享的历
史记忆在维护和促进汉藏友好关系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 益西旦增(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04 人次浏览
|
|
- 论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的话语范式
- [摘要]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以显性或隐性多语杂糅的话语陈述形式,体现各民
族作家陈述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多元化。小说正副文本生产出各族民众血脉相连、文化互融的话
语空间,建构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多元一体的话语生产机制对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
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书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新篇章。不同于国内学者对单一
作家创作的多民族文学话语研究,也不同于对多民族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宏观论述,文章着力
于对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文学话语生产展开探究,旨在推动国内学术界关注其小说创作
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以期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参考路径。
- 周秀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80 人次浏览
|
|
- 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 [摘要]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关键是重塑地方感,具体表现为民俗文化传统的历时
感弱化和标识感强化,即弱化历时进程的逻辑线索,增进可辨识的文化记忆点。晋北 Q 村村名
变更、传说景观营造以及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等相关民俗活动,是对村落“和”文化与
“义”文化的具体表述,蕴含了重塑地方感的叙事逻辑。这折射了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国
家话语、旅游经济与民间诉求之间的博弈和平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
- 高忠严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86 人次浏览
|
|
- 适度·和谐·多样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空山》
- [摘要]阿来的《空山》系列小说以敏感的生态意识和悲悯情怀讲述了中国川西北嘉
绒藏族生活地区的故事,描写并反思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机村”人无所适从的生活情状和迷
茫困惑的心灵生活,追寻逐渐失落的藏族生态文化,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
地位。在机村传说中,原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给自足的村落,在进入特定时期的“新的世
道”后,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人们各种行为的失度、失范、
失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同共生,
而适度、和谐、多样统一的行为基准,以及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追求,无疑是建设生态文
明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
- 丹珍草(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884 人次浏览
|
|
- 人类学实践对叶广芩文学叙事的渗透
- [摘要]当下有关叶广芩小说美学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其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人类学专
业训练和在陕西周至老县城村的田野实践经历,相关专业思维在小说写作中激发出的叙事新
质因此被遮蔽。对此进行梳理和辨析,有助于认识现有研究的解释力边界,重新指认和厘清那
些被遮蔽的美学特质及其生成机制。
- 李 玫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402 人次浏览
|
|
- 新西兰华裔小说《大地转银》中的边缘群体叙事
- [摘要]艾莉森·黄的《大地转银》是受到新西兰主流话语认可的第一部华裔小说。通
过讲述华人果蔬店员工与白人寡妇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地转银》对 20 世纪初新西兰社会中的
华人移民、白人女性等边缘群体的历史进行了重构。在艾莉森·黄的笔下,华工黄忠勇浪漫多
情,感时忧国,这一立体的边缘人形象颠覆了主流历史叙事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塑造。白人寡妇
凯瑟琳则不甘在父权制社会中丧失女性话语权,她勇于打破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念束缚。艾莉
森·黄把边缘群体置于小说叙事的中心,以边缘叙事反击主流话语对边缘群体的压迫,这为思
考多元文化时代新西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启示。
- 刘略昌 任清清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892 人次浏览
|
|
- “传统内”的转换和表征
——林兰民间童话辑录的语言现代化重释
- [摘要]语言是表征民族性的重要载体,民间童话的辑录参与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
和母语现代化的重构。为承续中国新文学开创的现代传统,北新书局推出了一系列林兰民间童
话集,其出版接榫了语言和思想的双向发力机制,助力了儿童文学民族化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
生成。林兰童话从民间获取资源,经历了“儿童化”与“文学化”的语言转换过程。民间传统和文
人传统流变衍生了由“述”向“作”的转换,林兰以女性讲述的方式创见性地“发明”了民间童话
辑录的语言传统。林兰辑录民间童话是一种知识生成活动,为儿童阅读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源,
也重新确定了儿童的位置,深度介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其中,语言转换的标尺和
伦理,思想和语言的错位及张力,都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重要视点。
- 吴翔宇 孙天娇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58 人次浏览
|
|
- “斗牛才罢启歌场”
——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
- [摘要]侗族口头艺术与斗牛活动互嵌交融,形成了“斗牛才罢启歌场”的声音景观。
作为“地方性知识”或“小传统”的唱歌—斗牛互嵌式民俗活动,超越了地域与民族,显示出生动
而丰富的文化活力。对照田野观察的仪式场景、民众的口述记忆以及文献记录,追溯唱歌—斗
牛互嵌式声音景观的历史渊源,声音景观生成的社会机制得以凸显。声音景观在具体的仪式场
景和民俗事件中体现出“以表演为中心”的特征,并呈现出“表演的新生性”与“创造性活力”。
- 杜 安 史若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379 人次浏览
|
|
- 从格林兄弟的《忧伤圣女》看中国北方民族
“无手少女”型故事的流传...
- [摘要]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第一版中收录了一则故事《忧伤圣女》,它属
于在亚欧大陆广为流传的 AT706 型故事“无手少女”的亚型“胡子圣女”。从长出胡须、断手到
阉割,圣维尔吉福蒂传说中的性征残缺母题是对女主人公的重要考验,《忧伤圣女》中的金鞋母
题则促使圣徒传说向民间故事转化。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拥有大量 AT706 型故事异文,以金
鞋和断手为中心的母题群同样分布广泛、变化丰富,与欧洲 AT706 型故事及其亚型有一定差
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AT706 型故事极有可能在中古时期已有独立的传播路径。
- 卞梦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38 人次浏览
|
|
- 丕变与重构: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
- [摘要]改革开放以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重构性变革,在从新时期
到新时代的语境更迭中,无论是学术重启时所呈现的多元图景,还是“文化热”思潮中所潜隐的
本位缺失,亦或是新时代学术气象的蓬勃兴盛,无不呼唤着我们在学术史的基本定位中形成对
既往学术理路的自反性思考与学理性归总。文章在时代环境与学术生态的互动脉络中,以改革
开放以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脉络作为基线,通过遴选若干代表性的学术议题探寻
其间的学理路径与得失所在,进而为当下学术研究与治学理路提供镜鉴,并从中发掘新的学术
生长点。
- 刘艳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76 人次浏览
|
|
- 史笔文心:《魏书》对北魏赋史的建构
- [摘要]作为纪传体史书,《魏书》在“以史存人”的同时,通过选录作家及作品,也起到
了“文以人传”的作用,保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赋作文本和赋学文献,成为后世搜辑和研究北魏
赋的重要文献材料来源。《魏书》以全录其辞、截取片段、著录篇名的方式,采摭了 22 位赋家共
27 篇作品,并记载了部分赋作的存佚及流传情况,勾勒出北魏赋作的基本面貌。《魏书》着重选
录具有致用意义,具备叙事功用和史料价值,抒发个人真实情志的赋作;同时注重载录有关赋
作的批评话语,体现了北魏文人的赋学观及其发展演变状况,以“史”的意识,用史家笔法完成
了对北魏赋创作基本面貌的建构。
- 杨晓斌 肖佳琳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66 人次浏览
|
|
- 北朝和亲与北方女性文学
- [摘要]北朝的和亲女性虽获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却不得不为和亲作出了婚姻上的
牺牲。和亲文化下的女性文学创作,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直率、刚强的性格特征,提升了女
性文学的价值。其一是以抒发世事沧桑突出女性吟咏的时代意义;其二是在爱情、婚姻吟咏中
突出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其三是在吟咏远嫁中认同多民族习俗,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胡大雷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82 人次浏览
|
|
- 金末壬辰之祸与遗山生命诗学的建构
- [摘要]金末壬辰之祸是元好问生命意识的转折点,丧乱后他建构起以“生命之气”为
内核的生命诗学。其生命诗学观在丧乱乐府诗与长篇古体山水诗中得以充分展现,他运用乐府
诗独具的叙述方法和用韵、用典、句式等艺术手法抒发生命的郁结之气;在长篇古体山水游记
书写中,将抑郁不平之气升华为生命的自由与崇高感。遗山诗学蕴含的“生命之气”是对建安风
骨的嗣响。
- 王 静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78 人次浏览
|
|
- 元大都织帽匠何失生平及交游考
- [摘要]元代中期的社会生态塑造出了何失“织帽匠”“老征夫”“诗人”“隐士”的四重
形象。由于科举在元代的长期缺失,使得大量“贾服儒行”的普通文人在元代社会的身份转化中
更具张力,他们一生游离于官、隐、商、儒等身份之间,上可以以布衣取卿相,下可以以生事避红
尘。在科举未兴、荐举盛行的元代中期政治生态背景下,何失的影响力所反映的应是当时荐举
制下有举荐权力的上层官员所产生的一种潜在影响力。作为北上的南人,即使是后来的文坛盟
主如虞集、揭傒斯等在初入大都时也不得不通过荐举制来依附于李孟、王约、吴元珪等这样的
朝中大臣。同时,何失的交友圈也是在当时多元文化和多族士人圈互动背景下所构建起来的,
彼时官、隐、商、儒等各种身份的文化个体在相对平等的多元氛围中上下流转,积极交游,并借
助诗、酒、书、画等文化活动积极地进行族群互动、阶层互动和文化互动。
- 陈前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912 人次浏览
|
|
- “元习”说与明代复古的近传统
- [摘要]明代复古论者述及前代诗歌时提出了“元习”概念,用以总括有元一代诗风。
“元习”的含义褒贬相杂:当与明人复古对照时,带有不满之意;当与宋调比较时,又蕴含对元诗
复古的部分肯定。对明人“元习”说的深入剖析,不仅可以开掘元诗作为明代复古近传统的历史
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元至明的复古诗学史链条得到更为完整的呈现。
- 王春翔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89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