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延安文艺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
  •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人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密相关,但它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话语早在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伴随歌谣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以及对苏联民族理论和文艺观念的翻译就已经出现,但是并未形成固定的话语表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也很关注蒙古族、回族等边区少数民族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抗日根据地及之后的解放区都很重视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以及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培养,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积累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提到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到民间文艺领域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文学逐步确立的过程,同时也看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是对延安文艺理念的沿袭、践行。
  • 毛巧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5-15  共有 367 人次浏览
  • “斗争秧歌”与延安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的生成
  •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利用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推动延安文艺团体以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旨归,着力创作和演绎体现群众抗战生活场景的“斗争秧歌”。以《兄妹开荒》为代表,“斗争秧歌”从抗战时期群众战斗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当地群众语言进行对话,并从细节入手增强演出效果和现场感染力,促使中共政治话语与抗战宣传口号、群众生活语言等话语元素相互融合。随着张庚、艾青等延安文化界人士纷纷投身于斗争秧歌的创作和编演活动,以及鲁艺秧歌队、鲁艺工作团、中央党校秧歌队等文艺团体巡回演出的广泛开展,延安“斗争秧歌”逐渐发展成一场群众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的生成机制也在抗战局势与现实政治的演进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 曾沁涵 曾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6-24  共有 335 人次浏览
  • 人类学的诗学探索导引
  • [摘要]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人类学诗学团队四十余年的研究与探索之述论,其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呈现与文学诗学不同的观察。诸成员从文化写作、歌谣与诗作、电影与戏剧、乐舞与绘画、数字新媒体运用,以及在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方法的合作人类学实践中,展示他们和地方人民长期田野互动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探讨对比、美学、韵律、隐喻、深情、性灵与直觉等文化表征的手法异同,以及探讨如何将诗性智慧进一步引申至文化与社会诗学观察及多样性文化的本体追索之中。
  • 庄孔韶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25-32  共有 352 人次浏览
  • 博物志中动物生命之人类影像
  • [摘要]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向人类社会拉响了警报,“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人类同属的“生物圈”已经不再是一种道义上的宣传,而上升到关乎人类自身命运重大问题的层面。作为与人类相同、相共、相融、相属的生命体,“生物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反映、反照、反思、反省自我的镜子。人类通过生物世界中诸如原型、母题和属性等叙事与表述,让人类反观自我,起到“生命影像”观照作用。
  • 彭兆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33-40  共有 341 人次浏览
  • 新媒体时代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 [摘要]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导演推出了一批基于新技术的实验性作品。与单纯依靠影像记录的传统作品不同,动画、新媒体直播、互联网、跨学科实验等新形式被纳入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从叙事角度出发,分析实验性作品呈现的变化,可以发现实验性文本的特征与方法论的宏旨。《金翼山谷的冬至》(汉族)、《仙娘》(苗族)、《毕摩行》(彝族)三部影片作为典型代表,展现了影像书写的新形式和创作主体延伸的欲望。
  • 龚诗尧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41-51  共有 361 人次浏览
  • 英雄祖先传说与地方社会建构———基于杨家将宗族叙事的田野考察
  • [摘要]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氏宗族以杨家将为始祖,利用英雄祖先传说不断进行宗族的自身建构,其宗族叙事折射出国家观念和地方社会秩序。对杨氏宗族多层次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关照,不仅可以深化、拓展宗族建构的理论研究,还为推进当代社会伦理建设、再造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提供有益借鉴。
  • 王旭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52-60  共有 334 人次浏览
  • 鲁班传说与中华文化认同———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 [摘要]鲁班传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广泛,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在接受鲁班传说的同时,对传说进行再编创。鲁班传说重构并巩固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反映了传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 熊威 张琴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61-68  共有 343 人次浏览
  • 论元代北方文脉
  • [摘要]元初到元末时期存在元好问弟子群体、姚燧文章家群体、刘因—苏天爵体系等多条文章之学的传承线索。这些线索都与金源文化及元好问的影响有关,可以被称为元代北方文脉。元代北方文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理学元素,同时也使得南方儒士在元代中期出现了“流而为文”的取向。这对元代后期“合经艺文章而为一”的儒学语境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刘成群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69-83  共有 312 人次浏览
  • 《洛阳伽蓝记》都城书写的多民族思想文化特质
  • [摘要]东魏、北齐之际的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产生于多民族融合时代,对以往都城书写传统具有多重融汇与拓展。其采用“剪辑”末世侧影来进行实录的书写策略,以传说人物穿梭于古今洛阳,实现了对都城地理和人文空间的多维建构,展开了多民族的历史对话。该种书写策略不仅关注上层权力,也全景式地歌颂多民族聚居与融合状态中的都城日常生活与城市文明,超越了唯歌颂皇权正统的都城书写传统。全书深蕴佛教义理,卷五所附惠生、宋云《行记》,称洛阳为“佛国”,与伽蓝、佛事之记述形成内外映照。这不仅是杨衒之对故国的情感寄寓,也是他以北魏为正统的思想的体现。
  • 蔡丹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84-97  共有 359 人次浏览
  • 清代锡伯族驻防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 [摘要]锡伯族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迁入伊犁以来,创作了大量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驻防文学,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凝聚着锡伯族在清代驻防历史进程中所培育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锡伯族驻防文学从寻求生计、重建乡土文化的家园叙事到维护家园、驻防戍边的家国同构叙事,在边疆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完成了精神价值的提升,上升为家国情怀。
  • 佟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98-108  共有 329 人次浏览
  • 苏绰《大诰》书写与西魏政权更替
  • [摘要]大统十年(544)后宇文泰系官员大量进入文书机构任职,并逐步取代元魏政权控制朝廷。苏绰《大诰》正是这种权力更替的产物。《大诰》的复古文风通过机械替换固定词汇来完成,具有“以艰深文其浅陋”的特点,本质实为简明的散体时文。“大诰体”为宇文泰集团提供了撰写礼仪文书的捷径,亦标志着新的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 王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09-118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元代乐府诗研究述论
  • [摘要]元代乐府诗研究相较于唐前乐府诗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在元诗研究中简要论及,研究的焦点以杨维桢和铁崖派为主,元好问、马祖常、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的乐府诗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21世纪前十年是元代乐府诗多维度研究的开拓期,乐府诗个案研究增多,杨维桢乐府诗研究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域外研究成果突出。元人乐府观、诗题分类、音乐性等问题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乐府学视域下的发展期。乐府诗学的确立,促进了元代乐府诗的文献、音乐、文学方面的研究,但元代乐府诗研究依然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观照。
  • 徐艳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19-130  共有 344 人次浏览
  • 论民间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以“十七年”时期贵州少...
  • [摘要]“十七年”时期,戏剧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文章以该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着力从贵州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普查、贵州苗戏新剧种的实验、贵州国营剧团的少数民族题材剧创作热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利用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 杨 红(黎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31-138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1949—197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外译的特点———基于中国大陆...
  • [摘要]1949—1976年共有二百多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英译,其译介特点在于:官方组织译介;以外文出版社和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主要生产平台;作品选译在多维兼顾中突出重点,多维兼顾是指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多文体、多民族、多题材作品的兼顾,突出重点是指重点译介表现爱国主义主题、艺术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 王彦杰 罗宗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39-147  共有 323 人次浏览
  • 《云中记》与阿来的文化认同
  • [摘要]阿来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其创作蕴含着对藏族和藏文化当下处境的思考。民族性和现代性在他的小说中并不矛盾,学界抵抗性写作的判断忽略了他的现代认同。“五四”以来,“现代”藉科学话语,吞噬着传统伦理和民族信仰。阿来并不认为传统与现代相遇不相容,《尘埃落定》等早期作品多呈现现代的侵蚀,《云中记》则探索了民族文化与现代的相处之道。“阿巴返乡”是一场生命溯源和文化寻根,利用现代知识完成了祭祀安魂,实现了生命伦理与科学话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渗。阿来的小说创作在立足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其与现代的融合,思考的是民族、国家经验的共享与开掘,突显出多元对话的文化姿态,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新时代的创作启示和范式。
  • 王瑜 宋丽娟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48-158  共有 273 人次浏览
  • 撒拉族作家马学义小说论
  • [摘要]马学义是撒拉族小说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作品填补了撒拉族小说创作的空白。作品以书写个体对苦难的抗争为主题,以细部修辞、时间并置、结果延宕、开拓主体内空间为叙事策略。作为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少数民族作家,马学义对个人际遇、民族命运、国家未来的热忱关注使作品极具反思意识和悲悯风格。
  • 王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59-165  共有 324 人次浏览
  • 美国华裔文学铁路华工叙事的“后记忆”建构———兼与同类主题的华人...
  • [摘要]基于新历史主义批评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认知,文章以华裔作家汤亭亭《中国佬》、徐忠雄《天堂树:一个华裔美国家族四代的故事》两部有自传性的获奖小说为例,分析其中关于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筑路华工的文学叙事。两部风格不同的小说以后现代叙事艺术将碎片化历史和文学想象编织融合,透过家族“小历史”形成与美国正典叙述相对抗的铁路华工史,重塑华工作为追梦人的英雄个体形象,重建与华裔先祖的联系,疗愈因种族歧视造成的华裔后代关于先祖的创伤性“后记忆”。铁路华工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共同抵抗和改写美国社会集体记忆。
  • 易淑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66-176  共有 371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