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 [摘要]“三套集成”和文本研究的当下际遇与其实际学术价值不成正比,我们有必要思考后集成时期二者遭受学界冷落的原因,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语境与文本话题的探讨折射出国际性范式思维的烛照下,学人的坚守与突围。
- 谭璐
-
全文[ PDF 1482.0 MB ] 2015.3(1):5-11 共有 1614 人次浏览
|
|
-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 [摘要]从1918 年北京大学发起全国性歌谣征集活动至今,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编选已近百年。百年间,民间文学作品汇选本汇选缘由、形态等多有变化。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它们历史地记录了几代学者的民间文学观念及其变迁。
- 沈梅丽
-
全文[ PDF 1345.0 MB ] 2015.3(1):12-20 共有 2331 人次浏览
|
|
-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 [摘要]从歌谣学、文字学角度,解析瑶族“文字歌”三大构成在文化娱乐、文化传习、文化创造上的功用,阐释瑶族“文字歌”文化传统的当下意义:提醒人们重新认识瑶族与汉字的关系,重新认识各族民众与文字的关系,重视发挥传统“文字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何红一,王平
-
全文[ PDF 1342.0 MB ] 2015.3(1):21-30 共有 1687 人次浏览
|
|
- 南岭瑶族盘王传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寓意———以广西贺州瑶族盘王文化...
- [摘要]以广西贺州为中心的桂湘粤三省交界处,自秦始皇征岭南、开“新道”以来,潇贺古道成为瑶、苗、壮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之地。盘王传说是南岭瑶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创世说、救世说、盘瓠说三种。瑶族盘王信仰经历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寓意。
- 肖晶
-
全文[ PDF 1335.0 MB ] 2015.3(1):31-38 共有 2612 人次浏览
|
|
-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 [摘要]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它们不仅叙说了婚俗转型过程中的夫妻纠葛,而且透露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和无意识的隐秘心态。因此,“离去型”故事不仅构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原型意义。
- 黎亮
-
全文[ PDF 1335.0 MB ] 2015.3(1):39-46 共有 1723 人次浏览
|
|
- “文化”只能是观念存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核心概...
- [摘要]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申遗”形成激烈的国际竞争。然而,在人类学尚未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成为两个古怪的概念。通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概念的悖谬性。
- 蔡华
-
全文[ PDF 1324.0 MB ] 2015.3(1):47-50 共有 1729 人次浏览
|
|
- 想象的历史与破灭的神话
- [摘要]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云南永宁纳人亲属制度的研究是学术史上一个珍贵的案例。文章对比了这些研究,试图探讨纳人亲属制度是如何在路易斯·摩尔根历史性神话的框架中变得模糊的,在此基础上,用实际例证回答了亲属制度的变迁是否可以把握的问题。此外,试图说明《写文化》一书所倡导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和“部分真理”的观念,是继路易斯·摩尔根的历史性神话之后一个新的文学性神话。
- 张帆
-
全文[ PDF 1340.0 MB ] 2015.3(1):51-58 共有 1405 人次浏览
|
|
- 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文化骄傲意识与自我救赎心理———兼析《混浊》...
- [摘要]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台湾原住民文学中混语现象大量出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中混合语码的出现意味着对压迫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与解构,这也基本符合台湾新乡土或后乡土文学中类似现象的美学阐释。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的不同,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混语现象主要试图通过语码移借和语码转换两种语言手段来传承族群文化,呈示救赎心理以及探索民族语言的内在审美功能。虽然抗争和悲鸣的意味犹存,但已然走出20 世纪80 年代单一的文学范式,向着更为文学化、文化化、多维化的方向延续发展。
- 吴鵾
-
全文[ PDF 1339.0 MB ] 2015.3(1):59-67 共有 1548 人次浏览
|
|
- 西北回民民族精神与伦理景观的个性化表达———马金莲小说论
- [摘要]源于西海固地域文化与伊斯兰信仰的培育,马金莲不仅表达了她对西北回民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也体现了她对处于文明转型中的这一群体伦理选择与身分归属的思考,并由此形成了她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
- 权绘锦,马豪杰
-
全文[ PDF 1341.0 MB ] 2015.3(1):68-76 共有 1509 人次浏览
|
|
- 冲突·回归·探索———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评析
- [摘要]蒙古族生态文学作家郭雪波以沙地为背景创作的系列生态小说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作品以一种极为感性的方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惩罚及人与自然抗争的残酷事实,折射出许多值得人类反思的问题。
- 张子程,周燕
-
全文[ PDF 1334.0 MB ] 2015.3(1):77-83 共有 1298 人次浏览
|
|
- “跨民族连带”:作为比较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 [摘要]情感研究是学术界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跨民族连带”的提出正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内进行情感研究的尝试。通过比较文学视野的使用,少数民族文学被推进到多民族文学╱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同时,通过跨学科知识视野的介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诸多核心议题,如跨体系社会、交混的本真性、协商的汉语以及历史重层的当代镜像等得到了讨论和考察。
- 汪荣
-
全文[ PDF 1357.0 MB ] 2015.3(1):84-95 共有 1493 人次浏览
|
|
- 大历史写作的尝试———劳马《哎嗨哟》的思想价值
- [摘要]满族作家劳马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文坛新秀,通过对小说《哎嗨哟》中叙事模式和历史观的解读,以及主人公吴超然“政治人”“边界人”形象的塑造,梳理出作家贯连城乡前后四十年的大历史观。
- 艾翔
-
全文[ PDF 1328.0 MB ] 2015.3(1):96-101 共有 1570 人次浏览
|
|
- 时代·阶级·民族———《心灵史》思想文化刍议
- [摘要]文章从时代、阶级、民族三个层面介入对《心灵史》的解读。体认与批判兼具的独特时代观念是《心灵史》的叙述基点,融入了自由理念的阶级是《心灵史》的叙述主体,而中华民族与回族的双重民族视野则构建了《心灵史》的内在品格。
- 尤作勇,李华
-
全文[ PDF 1351.0 MB ] 2015.3(1):102-110 共有 1544 人次浏览
|
|
|
|
-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 [摘要]旗人社会特出的“关帝情结”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关帝情结”的作用下,旗籍作家非常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侠客情义,这一方面使得其武侠小说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姿,表现出浓厚的人间情味;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侠客情义又是被规范和被规训了的情义,有着对于侠客人生的囿限和压抑。
- 张书杰
-
全文[ PDF 1338.0 MB ] 2015.3(1):118-126 共有 1408 人次浏览
|
|
- 蒙古文《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来源及其价值
- [摘要]蒙古文古旧抄本《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曾被蒙古文古籍目录著录四种传抄本,然而这些抄本迄今未曾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文章首次对这些传抄本的版本及其收藏情况加以简要介绍的同时,通过对今存相关文献实物的文本比对,初步确定了这些抄本系一部鼓词《关公盘道》的散文体蒙译本。并认为该译本是一部情文并茂的蒙古族翻译文学的经典佳作,反映了古代汉文戏曲在蒙古地区书面流传的事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 聚宝
-
全文[ PDF 1341.0 MB ] 2015.3(1):127-136 共有 1443 人次浏览
|
|
-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的版本与艺术特点
- [摘要]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现已出版的《荞麦花开》有两种版本,其结构层次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长诗运用虚构、比兴等方法刻画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以其独特的言行和性格特征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 长山,季永海
-
全文[ PDF 1327.0 MB ] 2015.3(1):137-145 共有 1413 人次浏览
|
|
- 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
- [摘要]《阿干之歌》和《夜听捣衣诗》分别是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学精品,两部作品的契合点是“捣衣”精神,即渴望和平、向往安宁,思念家乡、企盼回归,眷恋亲人、等待团圆,这样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千百年来,各族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抒发着爱好和平、重视亲情、维护统一的情愫,多样性的文学又统一于同一性的文化血脉。
- 李平,王云鹏
-
全文[ PDF 1332.0 MB ] 2015.3(1):146-152 共有 1466 人次浏览
|
|
- 金代状元与文学
- [摘要]金代状元在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原因主要在于文化教育水平上的差距。金代状元大多淹贯经史,著述丰富,有较高的文学成就。金代状元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家学传承,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的文学兴趣;二是通过兴学授徒、主文取士等方式,强有力地引导着应举士子的文学风尚;三是在女真状元的示范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女真人走向科场,弃武从文,极大地促进了女真文学的发展。
- 裴兴荣
-
全文[ PDF 1342.0 MB ] 2015.3(1):153-161 共有 1404 人次浏览
|
|
- 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
- [摘要]鉴于已有汪笑侬研究,尚有诸多存疑和待开掘之处,本文爬梳文献,重新考订了汪氏族属、生平,揭示了其成名的嚆矢,剖析了其矛盾人格心态,并把他的编剧与演剧结合起来综合论析。汪笑侬的人生苦闷而又矛盾,遂放浪形骸,投身梨园,欲假优孟衣冠,唤醒沉睡国人,而歌台舞榭实是他抒郁闷、浇块垒的伤心地。汪案头、演剧兼擅,以书生隐于伶,以愤懑寄丝竹,维新改良与维系纲常辩证体现于他的编剧、演剧生涯。“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堪为其剧史之定评。
- 谷曙光
-
全文[ PDF 1342.0 MB ] 2015.3(1):162-171 共有 154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