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边地人文地理勘察到生态主题的确立 ——叶梅散文论
  • [摘要]从事多文体写作的土家族作家叶梅,自担任《民族文学》主编之后,写作重心转向散文文体。考察其近二十年的散文实践,基本脉络在于对少数民族、边地生活、多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关注和呈现上。具体而言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聚焦于边地人文地理景观的多元呈现,后期创作则有明显的生态转向,其生态散文的开掘多聚焦于生态修复题材,并从中观照“地域感”背后的生态观念,以及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关系把握。
  • 刘 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22 人次浏览
  • “庄重”与“轻盈”的交响 ——“70 后”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的轻...
  • [摘要]“70 后”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以“轻盈”的写作方式表达现实之重。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观来看,金仁顺通过“轻”化主题、“轻”化文体和“轻”化叙事语言的方式,以轻逸的审美实践呈现了“70 后”女作家温柔中蕴含凌厉的创作风格。金仁顺小说“庄重”与“轻盈”的交响是卡尔维诺轻逸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实践和丰富。
  • 崔晓艾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20 人次浏览
  • 叶广芩儿童小说中的诗性研究
  • [摘要]满族作家叶广芩是跨界创作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的儿童小说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灵性的巧妙调动,在认知自我和世界、个人成长、理解社会和文化等儿童文学的经典场域呈现独具特色的诗性。作家对诗性语言和诗性心理的处理,体现了她对儿童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这种诗性与她的“京味”风格相得益彰,使其儿童小说也深受成人读者的喜爱。
  • 刘晓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19 人次浏览
  • 女性视域中的神话与历史 ——当代满族女作家的“女性世序”书写研究
  • [摘要]当代满族女作家的部族及家族史书写,探询少数民族女性最内在的自我与经验,提供了一份呈现在少数民族女性视点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叙事。满族女性书写者在民族本土文化中发掘出一种积淀已久的文化形态,重建了属于少数民族性别主体的历史叙事,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民族正史写作中将传统女性过度神圣化、理想化及他者化的倾向。
  • 王冰冰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101 人次浏览
  • 郑献甫与林昌彝交游活动考论
  • [摘要]广西壮族文人郑献甫与侯官汉族文人林昌彝的交游活动主要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两广大地。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他们的交游活动在饮酒赋诗、联络感情的传统交游主题基础上附益了探寻救亡图存良方的文化内涵。他们的交游创作承继风骚之绪,力破同光体之弊,寄予着二人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信念和倡导经世致用、“诗以载道”的诗学理念,丰富了交游诗的书写内容。他们在互相激赏中所体现出的士人精神是晚清爱国文人所共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表征。
  • 马志英(回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30 人次浏览
  • 论元代上梁文的书写及其文化内涵
  • [摘要]上梁文是专为上梁落成仪式所作的实用文体。元代多族士人积极创作上梁文,在继承前代创作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出新。在元代文人的多方尝试下,上梁文的文体功能和表现力不断提升,并因建筑类型的差异而呈多向度发展的趋势。元代上梁文的外在形式更为灵活多变,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多元。上梁文不仅成为了个体意志、个人情性的有效载体,也呈现出元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和多族士人的文化及政权认同。
  • 刘圆婧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43 人次浏览
  • 元代中期“李孟”主题集体书写考论
  • [摘要]李孟是元代中期仁宗一朝的辅弼良臣,虽不以文学大家的身份名世,但因特殊的仕履经历及影响力而在文坛引发共鸣。一系列以“李孟”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应时而生。一方面,仁宗加诸集体化写作行为中的权威彰显出新君执政之初树立典范的政治意图;另一方面,在朝文人的轮番参与映射出该群体的时代认同、“大人”之梦与归隐渴望。在集体的书写中,一个层次丰富的文臣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该群体也借由诗文写作将李孟和仁宗及其时代的紧密关系进行塑形,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于历史和自我的双重建构。
  • 刘 育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32 人次浏览
  • 道武帝塑“行次”与北魏前期文学的发展
  • [摘要]出于反制晋朝的需要,道武帝拓跋珪否定晋朝法统,为北魏厘定了上承周、汉的行次秩序。这一行次的制定促使晋朝、晋臣成为文学书写的敏感话题,同时也使得晋朝以来的文学新风趋于消歇。首先,北魏前期文人在颂文中掩盖曾经引以为豪的尊晋功绩,着重建构北魏与周汉王朝的内在一致性。其次,北魏前期文人通过推崇四言正体诗和模拟汉代大赋,接续周汉王朝尊经重教的文学传统。直至孝文帝改承西晋法统,来自晋朝的文学新风才被接引到中原大地。
  • 龚 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25 人次浏览
  • 遗山诗江户时代流传史实探赜
  • [摘要]遗山诗于室町时代已传入日本,但彼时未受特别瞩目。江户以降,遗山集明清刊本随舶东渡,大学头林家等视其为珍籍加以庋藏和传抄。江户后期,性灵派始倡金元诗学,其所刊诗选虽偏于遗山诗清新一面,但对阅读群体扩大则颇有助力。嗣后赖山阳、梁川星岩等人在世变之际标举遗山豪壮风格与忠臣身份,遗山之诗史地位骤升,又经后辈菊池溪琴编刊《遗山先生诗钞》贯彻推广,遗山之行止与诗风遂为江户世风崇尚,且成为诗坛风气转捩之重要一环。
  • 刘佳琪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28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民间文学儿童教育价值的发现、确认与调整
  • [摘要]民间文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勃兴有多方面原因,儿童教育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五四”以来,随着“人”的觉醒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民间文学借重“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潮进入小学国语教育视野。20 年代初关于神话能否进入教材的论争廓清了理论层面的迷雾,使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确认。30 年代关于“鸟言兽语”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民间文学在国语教材中的地位,但也促使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有更为理性的认识。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由注重审美、个性的儿童本位,向注重现实、集体的国家本位、民族本位调整。
  • 宁 梅(藏族) 崔正升
  • 全文[ PDF 0.0 MB ] 2025.2(43):0-0  共有 20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