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元习”说与明代复古的近传统
  • [摘要]明代复古论者述及前代诗歌时提出了“元习”概念,用以总括有元一代诗风。 “元习”的含义褒贬相杂:当与明人复古对照时,带有不满之意;当与宋调比较时,又蕴含对元诗 复古的部分肯定。对明人“元习”说的深入剖析,不仅可以开掘元诗作为明代复古近传统的历史 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元至明的复古诗学史链条得到更为完整的呈现。
  • 王春翔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022 人次浏览
  • 元大都织帽匠何失生平及交游考
  • [摘要]元代中期的社会生态塑造出了何失“织帽匠”“老征夫”“诗人”“隐士”的四重 形象。由于科举在元代的长期缺失,使得大量“贾服儒行”的普通文人在元代社会的身份转化中 更具张力,他们一生游离于官、隐、商、儒等身份之间,上可以以布衣取卿相,下可以以生事避红 尘。在科举未兴、荐举盛行的元代中期政治生态背景下,何失的影响力所反映的应是当时荐举 制下有举荐权力的上层官员所产生的一种潜在影响力。作为北上的南人,即使是后来的文坛盟 主如虞集、揭傒斯等在初入大都时也不得不通过荐举制来依附于李孟、王约、吴元珪等这样的 朝中大臣。同时,何失的交友圈也是在当时多元文化和多族士人圈互动背景下所构建起来的, 彼时官、隐、商、儒等各种身份的文化个体在相对平等的多元氛围中上下流转,积极交游,并借 助诗、酒、书、画等文化活动积极地进行族群互动、阶层互动和文化互动。
  • 陈前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053 人次浏览
  • 金末壬辰之祸与遗山生命诗学的建构
  • [摘要]金末壬辰之祸是元好问生命意识的转折点,丧乱后他建构起以“生命之气”为 内核的生命诗学。其生命诗学观在丧乱乐府诗与长篇古体山水诗中得以充分展现,他运用乐府 诗独具的叙述方法和用韵、用典、句式等艺术手法抒发生命的郁结之气;在长篇古体山水游记 书写中,将抑郁不平之气升华为生命的自由与崇高感。遗山诗学蕴含的“生命之气”是对建安风 骨的嗣响。
  • 王 静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92 人次浏览
  • 北朝和亲与北方女性文学
  • [摘要]北朝的和亲女性虽获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却不得不为和亲作出了婚姻上的 牺牲。和亲文化下的女性文学创作,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直率、刚强的性格特征,提升了女 性文学的价值。其一是以抒发世事沧桑突出女性吟咏的时代意义;其二是在爱情、婚姻吟咏中 突出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其三是在吟咏远嫁中认同多民族习俗,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胡大雷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94 人次浏览
  • 史笔文心:《魏书》对北魏赋史的建构
  • [摘要]作为纪传体史书,《魏书》在“以史存人”的同时,通过选录作家及作品,也起到 了“文以人传”的作用,保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赋作文本和赋学文献,成为后世搜辑和研究北魏 赋的重要文献材料来源。《魏书》以全录其辞、截取片段、著录篇名的方式,采摭了 22 位赋家共 27 篇作品,并记载了部分赋作的存佚及流传情况,勾勒出北魏赋作的基本面貌。《魏书》着重选 录具有致用意义,具备叙事功用和史料价值,抒发个人真实情志的赋作;同时注重载录有关赋 作的批评话语,体现了北魏文人的赋学观及其发展演变状况,以“史”的意识,用史家笔法完成 了对北魏赋创作基本面貌的建构。
  • 杨晓斌 肖佳琳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86 人次浏览
  • 丕变与重构: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
  • [摘要]改革开放以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重构性变革,在从新时期 到新时代的语境更迭中,无论是学术重启时所呈现的多元图景,还是“文化热”思潮中所潜隐的 本位缺失,亦或是新时代学术气象的蓬勃兴盛,无不呼唤着我们在学术史的基本定位中形成对 既往学术理路的自反性思考与学理性归总。文章在时代环境与学术生态的互动脉络中,以改革 开放以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脉络作为基线,通过遴选若干代表性的学术议题探寻 其间的学理路径与得失所在,进而为当下学术研究与治学理路提供镜鉴,并从中发掘新的学术 生长点。
  • 刘艳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300 人次浏览
  • 从格林兄弟的《忧伤圣女》看中国北方民族 “无手少女”型故事的流传...
  • [摘要]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第一版中收录了一则故事《忧伤圣女》,它属 于在亚欧大陆广为流传的 AT706 型故事“无手少女”的亚型“胡子圣女”。从长出胡须、断手到 阉割,圣维尔吉福蒂传说中的性征残缺母题是对女主人公的重要考验,《忧伤圣女》中的金鞋母 题则促使圣徒传说向民间故事转化。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拥有大量 AT706 型故事异文,以金 鞋和断手为中心的母题群同样分布广泛、变化丰富,与欧洲 AT706 型故事及其亚型有一定差 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AT706 型故事极有可能在中古时期已有独立的传播路径。
  • 卞梦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348 人次浏览
  • “斗牛才罢启歌场” ——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
  • [摘要]侗族口头艺术与斗牛活动互嵌交融,形成了“斗牛才罢启歌场”的声音景观。 作为“地方性知识”或“小传统”的唱歌—斗牛互嵌式民俗活动,超越了地域与民族,显示出生动 而丰富的文化活力。对照田野观察的仪式场景、民众的口述记忆以及文献记录,追溯唱歌—斗 牛互嵌式声音景观的历史渊源,声音景观生成的社会机制得以凸显。声音景观在具体的仪式场 景和民俗事件中体现出“以表演为中心”的特征,并呈现出“表演的新生性”与“创造性活力”。
  • 杜 安 史若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503 人次浏览
  • “传统内”的转换和表征 ——林兰民间童话辑录的语言现代化重释
  • [摘要]语言是表征民族性的重要载体,民间童话的辑录参与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 和母语现代化的重构。为承续中国新文学开创的现代传统,北新书局推出了一系列林兰民间童 话集,其出版接榫了语言和思想的双向发力机制,助力了儿童文学民族化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 生成。林兰童话从民间获取资源,经历了“儿童化”与“文学化”的语言转换过程。民间传统和文 人传统流变衍生了由“述”向“作”的转换,林兰以女性讲述的方式创见性地“发明”了民间童话 辑录的语言传统。林兰辑录民间童话是一种知识生成活动,为儿童阅读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源, 也重新确定了儿童的位置,深度介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其中,语言转换的标尺和 伦理,思想和语言的错位及张力,都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重要视点。
  • 吴翔宇 孙天娇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259 人次浏览
  • 新西兰华裔小说《大地转银》中的边缘群体叙事
  • [摘要]艾莉森·黄的《大地转银》是受到新西兰主流话语认可的第一部华裔小说。通 过讲述华人果蔬店员工与白人寡妇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地转银》对 20 世纪初新西兰社会中的 华人移民、白人女性等边缘群体的历史进行了重构。在艾莉森·黄的笔下,华工黄忠勇浪漫多 情,感时忧国,这一立体的边缘人形象颠覆了主流历史叙事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塑造。白人寡妇 凯瑟琳则不甘在父权制社会中丧失女性话语权,她勇于打破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念束缚。艾莉 森·黄把边缘群体置于小说叙事的中心,以边缘叙事反击主流话语对边缘群体的压迫,这为思 考多元文化时代新西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启示。
  • 刘略昌 任清清
  • 全文[ PDF 0.0 MB ] 2023.6(41):0-0  共有 100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