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宋辽交通沿线杨家将传说叙事的空间建构形式与机制
  • [摘要]与作为客观存在形式的物理空间不同,传说叙事空间源自主体对客体感性直 观的接受形式,是主体主观感受下的空间建构。以宋辽交通线为空间场域,对流传于其间不同 点位的杨家将传说进行比较,发现传说分布与点位空间在对应过程中,传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发 生了明显错位,主观感受空间与客观地理空间亦有显著差异。传说叙事在空间建构上具有确证 与补充、变形与移置、逸出与反证三种形式。传说符号系统的话语能指与空间所指之间相互对 应、二次转化,及再次翻转,但话语能指最终并未找到实体所指。杨家将传说被逐渐建构为一套 民间自有的、裹挟着各种社会意识心理与历史情境的、充满矛盾性与多元性的话语系统,成为 人们通过文学叙事现实地感受与体味历史的最佳方式。
  • 张琼洁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52 人次浏览
  • 发现“人民”:赫尔德的“人民”概念与德国文学民族主义的生成
  • [摘要]在启蒙运动后期和浪漫主义早期的交汇点上,赫尔德从民间发掘出“人民” (Volk)一词,并将底层平民的文化描述为民族文化的基础,认为德国“人民”深深扎根于德国自 然与历史的土壤中,从而缔造出一种以语言、习俗、传统为定义的“人民”概念。落实为文化有机 体的“人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独特性和道德性特征,反映了赫尔德为摆脱法国影响而 设计的德意志式启蒙路线。赫尔德的“人民”概念所承载的共同体想象,促进了德国民间文学的 兴起,并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学气质,从而催生了德意志文学民族主义。
  • 孙经纬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52 人次浏览
  • 原型-重复与生命的更新:伊利亚德论神话
  • [摘要]在伊利亚德的基本宗教理念中,“何为真实”与“如何真实”是两个核心问题, 由此出发可对其神话理论进行爬梳和探讨。具体而言,初民的神话想象中蕴含了复杂的宗教、 哲学意涵,构成一种尚未体系化的存在论。该存在论认为:表象世界和世俗存在都是相对的、偶 然的,唯有通过模仿、重复某些超越于表象世界之上的神圣原型,世界、人及万事万物才被赋予 了实在性。就此而言,神话为初民揭示了各种神圣原型,使存在的真实和意义成为可能。借助这 种悖谬性的存在论及由其衍生的种种仪式和习俗,初民得以泯除时间和历史,走出封闭性、虚 幻性的存在,使凡俗生命不断地获得更新。
  • 黄增喜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59 人次浏览
  • 媒介环境中的民俗:兼论麦克卢汉的先锋艺术观
  • [摘要]麦克卢汉把广告和流行文化产品称为“工业人的民俗”,认为它们是新媒介技 术的产物。新媒介技术及其产品既构成了新的媒介环境,又在潜意识层面上塑造了民众的感知 模式。为了唤醒民众,使其摆脱被新媒介技术蛊惑与奴役的困境,麦克卢汉借助先锋艺术的方 法,试图以此来揭示新媒介技术的运作机制,达到社会集体救赎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麦 克卢汉的艺术观与民俗观,与其媒介环境观一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与借鉴意义。
  • 高紫潇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48 人次浏览
  • 佛寺书写与元好问南渡后的诗文创作
  • [摘要]自南北朝始,历代文人与佛寺多有关联。元好问南渡后的众多诗文对佛寺予 以书写。佛寺空间的气氛使元好问诗文表现出超脱尘虑、神闲心适的思想趋向。同时,他的诗文 又把佛寺形塑为深切的追忆空间和灵动的诗性空间。佛寺物景是元好问创作的素材,其诗文更 建构出佛寺的雄壮之美,是佛寺文学中北朝一脉的发展。元好问对佛寺的书写,还使一些金代 佛寺及其功能昭示于后,具备重要的历史意义。
  • 贾晓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49 人次浏览
  • 论和瑛的咏藏诗歌创作及其文化价值
  • [摘要]和瑛将舆地学思想投映于其诗文辞赋创作中,显现出纸上考据与现场考察紧 密结合的纪实性特征,以及补于时事的经世色彩。其边疆纪行诗继承了杜甫秦州时期作品的意 格笔法,注重发挥诗歌的“图经”价值。和瑛在大一统时代背景及雄健精神的感召下,成为较早 的对藏族地区山水之美的发现者与歌咏者,相关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与文化价值。在儒禅 交融的文化视野下,和瑛以诗歌真切呈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世风民俗以及自我精神的脉动与 治理思想的生成轨迹。
  • 马 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56 人次浏览
  • 清代白族诗人师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 [摘要]清代白族文人的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比较突出。白族文人对杜甫诗歌的接 受,充分体现他们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师范是清代诗坛具有代表性的白族诗人,受当 时诗坛崇杜思潮的影响,加之其与杜甫高度契合的人生际遇和人生理想,其诗歌创作效法杜甫 明显,承继关系突出。探究师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不仅丰富了杜甫诗歌接受史的少数民族篇 章,还可从文学比较研究中揭示中华各民族间内在的共同体属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吕 祥 徐希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69 人次浏览
  • 元代奉使文学中的和合观
  • [摘要]元代的外交带来的人文奉使活动,深刻影响了社会政治与文化文学面貌。在 社会政治层面,奉使拓展了元人对异域文化的认知,使得对外交往中的和合观念不断深入;在 文学领域,则出现了一批记录异域体验、辨证异域地理、记载他国风土人情和中外交通的诗文 作品。这些作品涉及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体现了协和万邦、和合共存的 文化精神,展现了元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眼光和进一步了解外部世界、加强中外交往、实现天 下太平的愿望。
  • 陈诗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4.3(42):0-0  共有 50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