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nbsp...
  • [摘要]1978年到2000年间,随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迎来了繁荣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并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国范围内《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程的开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其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多元,出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学者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对中华民族戏剧的整体认识。其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角,审视不同民族戏剧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在各民族共存共生背景下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在少数民族戏剧艺术源流、特征、体系、规律,以及发展前景诸多理论方面体现出特色和创新。
  • 黄永林 高艳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5-16  共有 623 人次浏览
  • 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
  • [摘要]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 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元代中期的“元气”为诗成 后期的“清气”为诗;其三是中期诗雍容、蕴藉、儒雅,而后期诗动感、直白、放浪。萨都剌诗中最 能体现其独特精神的,是那些直接暴露元朝在帝位争夺中的阴谋与杀戮的时事诗。这样的诗, 此前从未有过,不仅是诗歌内容的拓展,更是诗歌精神的新变。如何在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 认识萨都剌,揭示其独具的特色与价值,客观准确把握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仍是需要进一步 深入研究的课题。
  • 查洪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5-19  共有 528 人次浏览
  • 新时代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与边缘活力
  • [摘要]新时代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是一个多声部的审美话语世界,虽然具备独特多元的文化资源和美学传统,但一直以来存在批评话语零散化、表面化和单一化现象,理论人才短缺,力量薄弱。同时,多民族文学因其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遮蔽了源于本土的理论自觉。从作品出发,“回到文学本体”,深入文本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多民族文学“边缘的活力”的现实境地及其审美意蕴,需要我们提升批评的反思性,形成文艺评论与作家创作的审美共识。我们倡导多民族文学的“批评精神”,继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客观评价多民族文学实践及其审美意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 丹珍草(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5-15  共有 414 人次浏览
  • 延安文艺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
  •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人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密相关,但它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话语早在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伴随歌谣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以及对苏联民族理论和文艺观念的翻译就已经出现,但是并未形成固定的话语表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也很关注蒙古族、回族等边区少数民族文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抗日根据地及之后的解放区都很重视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以及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培养,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积累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提到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到民间文艺领域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文学逐步确立的过程,同时也看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是对延安文艺理念的沿袭、践行。
  • 毛巧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5-15  共有 367 人次浏览
  • 北朝寺院文学论
  • [摘要]北朝寺院文学,既可作为文学场,又是以寺院为对象的作品。其中,“寺碑文”以歌颂为情感基调,颂扬佛教义理与寺院建造功德;“伽蓝记”以极乐世界为模板描摹寺院景观,以引导“净行息心”;寺院游览诗以审美来体现佛教精神,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北朝寺院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类型,为佛教的“彼制”“俗观”,是古代民族文学的珍品。
  • 胡大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5-15  共有 434 人次浏览
  • 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
  • [摘要]“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 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 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 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 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意义。
  • 赵宪章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5-14  共有 350 人次浏览
  • 论辽宋文学的互动特征
  • [摘要]辽立国于草原,其文学先天具有游牧民族质朴爽朗的特色;宋承袭中原传统, 其文学则底蕴深厚、发展全面,具有恢弘开阔的正统气象。辽与宋各凭藉其自身的优势,在长时 间的对峙与交往中,以相互竞争为核心方式、以相互影响为基本态势、以相互欣赏为主流格调, 实现了多层面的文化的交流,也形成了两大特色文学的互动特征。二者最终取长补短,在互动 中完善自身并强化了自身特色。
  • 董希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5-22  共有 298 人次浏览
  • 羌笛意象与盛唐诗歌
  • [摘要]羌笛是一种传统乐器,很早就成为文学描写对象。盛唐嗜笛之风大行,诗人对羌笛的亲和度史无前例,其品笛、咏笛热情尤高,描写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富裕的生活和浓厚的羌笛爱好相结合,使其擅于用羌笛突出宴饮游玩之乐;殊方异域的风情,既让诗人眼界大开,也屡屡触发、承载他们的别离之悲和思乡之情,成为其羌笛描写的重要特征;战争、仕途导致的苦难和死亡,则让悲伤和哀怨的羌笛旋律走进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驱使他们以之抒写征人的艰辛和人生的坎坷。盛唐诗人的羌笛描写,给其诗歌注入强烈的主观情绪,使咏笛诗从之前较为纯粹的咏物,转向抒情与咏物的水乳交融;在诗歌风格的变化、创作技巧的创新及艺术魅力的升华等方面,其意义也十分突出。
  • 龙正华(苗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6-27  共有 347 人次浏览
  • “斗争秧歌”与延安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的生成
  •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利用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推动延安文艺团体以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旨归,着力创作和演绎体现群众抗战生活场景的“斗争秧歌”。以《兄妹开荒》为代表,“斗争秧歌”从抗战时期群众战斗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当地群众语言进行对话,并从细节入手增强演出效果和现场感染力,促使中共政治话语与抗战宣传口号、群众生活语言等话语元素相互融合。随着张庚、艾青等延安文化界人士纷纷投身于斗争秧歌的创作和编演活动,以及鲁艺秧歌队、鲁艺工作团、中央党校秧歌队等文艺团体巡回演出的广泛开展,延安“斗争秧歌”逐渐发展成一场群众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的生成机制也在抗战局势与现实政治的演进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 曾沁涵 曾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6-24  共有 335 人次浏览
  •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乡村主旋律书写
  •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文化召唤机制更加密不可分。这其中,“三农”问题的相关话题作为时代主旋律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乡村叙述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表述空间,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学传颂、延承、深化主旋律的同时,也尝试进一步融通文学与现实、政治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 白文硕(回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6-23  共有 400 人次浏览
  • 裕固族萨满神歌之韵律特点及来源蠡测
  • [摘要]押头韵是古代回鹘诗歌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裕固族萨满神歌的主要押韵形式。裕固族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改信摩尼教、佛教等,当今主要信奉藏传佛教。1910年至1911年,俄国的马洛夫两度深入裕固族考察,收录了篇幅长短不一的15首萨满神歌。这些神歌绝大部分以押头韵为主,少数押尾韵,也有些兼押头韵和尾韵。除萨满神歌外,押头韵这种韵律形式也出现于裕固族早期民歌中,其乃继承古回鹘文化传统而来。古代回鹘文诗歌全部押头韵,这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甚至回鹘佛经译本、尾跋之类通常需用散文表述的内容,在回鹘文中也常常以韵文来表述。这一文学传统对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民族都产生了影响。
  • 杨富学 叶凯歌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7-26  共有 520 人次浏览
  • 元好问的绘事游艺实践与诗画同宗观念
  • [摘要]元好问在绘画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力和精思,不仅乐于鉴藏及题咏古今名 画,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就人物图像来说,除载仪容、写性情外,他还注意到自赞 写真时的道德内省,以及圣贤图像在宣扬儒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他对于山水图画的空间迁移 功能也别有会心,认为纸上看山可以疗救烟霞痼疾。在诗画关系上,他提出了诗画同宗的观念, 赞美诗人的写景如画,更推崇画家的笔墨含诗,于诗词创作中也常有画家思维的跃动。元好问 的绘事游艺实践与文艺观念表达,是宋金元时期诗人群体有意介入绘画领域的微观缩影,也为 其后诗画融合的文艺思潮接续了意脉。
  • 杨万里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20-34  共有 420 人次浏览
  • 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辑存与主题研究
  • [摘要]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中,凡收千人以上者现存三部,其中咸丰时期江西宜春黄 秩模所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保存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最多。通过对该集存录的 27 位女性 笔下的 236 首诗歌予以梳理,发现其主题多样,可分为奉亲思亲、教子诲女、关注现实、咏史怀 古、伤病抒怀、行旅地理等类别,呈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融合,也显现出民族、身 份、地域等典型化特征。
  • 殷晓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23-33  共有 276 人次浏览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溯源
  • [摘要]学界通常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源自茅盾 1949 年 9 月为《人民文学》撰写的《发刊词》。其实,茅盾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是遵循 1949 年 7 月第一次文代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运动”的规定,而这一规定又是借鉴了 1934 年 8 月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要求“促进各兄弟民族的文学之发展”的经验。高尔基在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主张“不可轻视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而且早在 1930 年 12 月其发表的《论文学》中就已经使用“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所以,“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就已经产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提出,是受到苏联的影响。
  • 李 琴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24-34  共有 411 人次浏览
  • 人类学的诗学探索导引
  • [摘要]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人类学诗学团队四十余年的研究与探索之述论,其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呈现与文学诗学不同的观察。诸成员从文化写作、歌谣与诗作、电影与戏剧、乐舞与绘画、数字新媒体运用,以及在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方法的合作人类学实践中,展示他们和地方人民长期田野互动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探讨对比、美学、韵律、隐喻、深情、性灵与直觉等文化表征的手法异同,以及探讨如何将诗性智慧进一步引申至文化与社会诗学观察及多样性文化的本体追索之中。
  • 庄孔韶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25-32  共有 352 人次浏览
  • 裕固族驼户歌传唱研究———兼谈文化的传播与生成机制
  •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用汉语西北方言演唱的反映骆驼队运输生活的系列歌谣,俗称驼户歌。裕固族驼户人在传唱这些歌谣的过程中,逐渐将其转化成“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民歌”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不仅是语言媒介的转变,而且关涉民族文化传播与生成机制的深层问题。
  • 钟进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27-39  共有 445 人次浏览
  • 元代“诗史”说考论
  • [摘要] 杜诗“诗史”说自晚唐提出,渐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理论,无论杜诗学还是诗歌史的研究,都往往会触及“诗史”说相关的话题与诗论。元代以“宗唐”为风尚,其杜诗学话语也具有“上承宋金,下启明清”的价值。元代“多源归一、多元竞胜”的文学场域,是杜甫与杜诗走进中华文化多地域和多民族文士的重要时期。文章以元代文人“诗史”的阐释讨论为考察对象,试图初步探析元代“诗史”说的流变风貌及生成背景,从而对“诗史”说及相关话语在元代中华文学传统演进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初步探索。
  • 王 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28-36  共有 376 人次浏览
  • 博物志中动物生命之人类影像
  • [摘要]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向人类社会拉响了警报,“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人类同属的“生物圈”已经不再是一种道义上的宣传,而上升到关乎人类自身命运重大问题的层面。作为与人类相同、相共、相融、相属的生命体,“生物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反映、反照、反思、反省自我的镜子。人类通过生物世界中诸如原型、母题和属性等叙事与表述,让人类反观自我,起到“生命影像”观照作用。
  • 彭兆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33-40  共有 341 人次浏览
  • 论金元赋体的转变
  • [摘要]元代科举考赋变律为古源于对宋金两代的反思。金代中后期,张行简知贡举 唯重格律,赵秉文欲矫正此弊而未能完成。金元之际,元好问以理论表达和创作实践批评律赋, 倡导古赋。元代前期,郝经提出屈骚汉赋为《诗》之变体,乃赋之典范。王恽则推动科举考赋制度 的建立。元代律赋衰落,古赋振起,元好问师生群体对此转变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
  • 余 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34-45  共有 288 人次浏览
  • 巴·布林贝赫整一性诗学体系建构综论
  • [摘要]文章围绕路径、场域及材料等话题,讨论了巴·布林贝赫的诗学研究历程,通过民间文学路径和精英文学路径,进入民族文学之场域,从个体材料、本土材料和公共材料中归纳、总结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命题和范式,建构整一性诗学话语体系是其毕生坚持的主要学术方向。
  • 满 全(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35-43  共有 433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