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族裔身分视域中的新文学史图景———以萧乾和沈从文为中心
  • [摘要]随着革命文学论战的兴起,新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维护新文学历史合法性,左翼阵营站在文化领导权的制高点上以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标准答案。但萧乾和沈从文则试图在国家认同与文学性之间寻找平衡,以抒情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内质,从而提供了中国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另外一种阐释。这种思路对于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卫小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11  共有 1323 人次浏览
  • 从性别到族性———“新散文运动”中的格致
  • [摘要]格致在“新散文运动”的研究脉络中,因其修辞之繁复精巧与散文文体实验受到关注。除此以外,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满族女性作家,其散文书写显示出强烈的身分焦虑感。其叙述间接描述了一个身处东北的满族家庭近百年来的变迁史,满汉联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的两代人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其本人身分意识的确立过程。这是新时期以来多样化的政策导向与意识形态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合力作用的结果。
  • 陆楠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4  共有 1330 人次浏览
  • 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
  • [摘要]文学与城市工业化进程一直在意义的互渗同构中同频共振。文章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工业化语境下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简要梳理,对其文本特征、叙事策略及其实践意义等进行解读分析,力求寻找最能凸显这一创作群落的优势与限度,以此揭示在后现代跨族群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身分、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及其文本探索的当代意义。
  • 胡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25-36  共有 1354 人次浏览
  • 在历史记忆中重构传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论
  • [摘要]在比较文学视野内,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与深度,是单一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与人口较多民族不同,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群体因人口较少、文化承载能力脆弱、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困难等问题层累,在全球化冲击日趋激烈情况下,他们的传统观念、归属意识、认同情结等渐趋凸显。作为对族群身分认同与建构的一种表意策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通过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以重建传统,在重建传统中塑造族群认同的书写趋向日渐清晰,表述着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意识或身分确证情结。不过,过于强烈而直露的身分建构意识迫使族群历史成为被绑架的书写对象,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表面化叙述渊薮。
  • 李长中,代娜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37-48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 民族性的坚守与文学性的追求———论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作
  •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超越了“原运”时期的创作取向,民族作家不仅以深刻的民族意识去表现和阐释山海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自觉地追求文学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趣味。台湾原住民作家对于民族性的坚守和文学性的追求,其原因在于台湾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及民族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
  • 王志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49-56  共有 1363 人次浏览
  • 地域文化视角中的土家族史诗写作———以《武陵王》三部曲为中心
  • [摘要]《武陵王》三部曲以史诗般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叙事结构,精心绘制出武陵土司最后两百年的历史风情长卷,为两湖地域文学增加了新的标志性符号———武陵,其地域民族史诗写作的得失成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在历史理性与民族情感之间,作家纠正了官方历史的种种偏见,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在民族历史与地域风情的展示方面,作家呈现了“看”与“被看”双重视域所造成的风情幻景与情感困惑。在历史观念更新、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发挥等方面,小说还存在着一些上升空间。
  • 刘保昌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7-64  共有 1065 人次浏览
  • 乌热尔图小说梦境书写论析
  • [摘要]梦境书写贯穿乌热尔图小说创作始终,构成其极为特殊的向度和标志性特征。梦境在其小说创作历程中表现为写照现实之梦、开掘民族性格特质之梦和追问民族命运之梦。借由梦境,乌热尔图找寻到的不仅是鄂温克民族的本质,还有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文学主题,并以此诗学手段建构出鄂温克民族形象与丛林文学世界。
  • 崔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65-72  共有 1201 人次浏览
  • 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
  • [摘要]陈寅恪中古文学之研究学界已多有述评,而其民族文学研究之成就却较少为人关注,原因在于其民族文学之精辟见解,多散落于历史考证之论著中。种族与文化是陈寅恪学术之根基,而此二端正是民族文学研究所关注之重心。陈寅恪对于中古时期民族文学之比较研究、民族作家及作品之考订、民族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之考察等多个层面,都有引人入胜的探索,可资今日研究民族文学学者参考。
  • 龙成松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73-84  共有 1278 人次浏览
  • 中唐前后胡人形象的抒写转变
  • [摘要]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唐人纳异心态的转变,也使得中唐以后文学中胡人形象的抒写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前,文人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抒写异质文化的渗入,体现出了自信向上的主人翁精神;安史之乱后,文人对胡人文化带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作品情调哀伤,更多国家兴衰之感。我们应肯定中唐前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同时也要对中唐后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加以区分。
  • 邱瑰华,涂小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85-90  共有 1259 人次浏览
  • 元西域文家散文的文献考察及整体风貌
  • [摘要]元西域文家的散文创作是元代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之一。西域文家散文文献大多散佚,文集只有马祖常、余阙二家传世,《全元文》虽各有辑佚,但遗漏尚见。其散文整体风貌体现在三个方面:稽古穷经,一根于儒,又释道兼收并蓄;质朴平实,不尚虚华,又感情真挚动人;慷慨多气,豪迈雄浑,多体现西北民族性格。
  • 王树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91-99  共有 1128 人次浏览
  • 元代大都廉园主人廉野云考论
  • [摘要]高昌廉氏的大都廉园雅集延续了数十年,汇集了姚燧、张养浩、袁桷、贡奎、赵孟頫、卢挚、许有壬、贯云石等文人,是大都的文化沙龙,也是元代多族士人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人廉野云的身分存在很多争议,根据仕历及年龄等因素,野云当为廉希宪第五子廉恒。作为诗坛的东道主,廉氏两代四人既是畏吾人华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元代雅集发展三个阶段的见证。
  • 张建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00-106  共有 1267 人次浏览
  • 元代畏吾儿诗人廉惇生平交游初探
  • [摘要]廉惇是元代显宦廉希宪第六子,《全元诗》据《永乐大典》及《诗渊》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三首。由此呈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域诗人形象。文章通过廉惇诗歌,考其生平交游、仕宦经历,探讨多民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
  • 辛梦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07-114  共有 1169 人次浏览
  • 维吾尔诗歌“迪旺”述论
  • [摘要]“迪旺”(Diwan)一词原系波斯语。在维吾尔文学史上,产生了编纂诗歌“迪旺”的传统。在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以及18 世纪至19 世纪的不同时期,编纂了许多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迪旺”。文章论析了维吾尔诗歌“迪旺”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 海热提江·乌斯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15-121  共有 2127 人次浏览
  • 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解禁,90 年代恢复,到21世纪得到国家立法保护。节庆中的仪式是超越日常生活、超越世俗的艺术表达,它由特殊的表演场所、象征性的传统符号、专门化的艺术样式和表演者所构成,其基本功能是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世界的和谐。节庆的传承体现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强化认同的历史见证,是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特定的传统社区,由于节庆活动更多地需要集体参与,礼尚往来和互惠关系被周期性的节庆仪式活动不断强化,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生活信念。民间节庆集中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理想和自然秩序的尊重,其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性,又把社会差异性统一起来,转换成公共力量。
  • 尹虎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132  共有 1103 人次浏览
  • 神人同体的彝族多面性箭垛式英雄人物支嘎阿鲁
  • [摘要]在彝族的神话、史诗、传说和故事中,存在着大量的描述支嘎阿鲁事迹的内容,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神性英雄人物。然而,通过对众多文献的研究发现,支嘎阿鲁不仅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而且是有着多重身分和功绩的复合式英雄;也是神人同体的神性与人性兼具的彝族君王;同时也是拥有完美与不完美两种形象的多面人物。究其原因,这是箭垛效应堆积的结果:古代相似人类的集体存在,彝族各部落的“类型化模拟”,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式英雄;彝族先民对自身智慧与创造的集体艺术加工,使其演化为神人同体的彝族君王;而支嘎阿鲁正面形象的反面堆积,则使其同时具备了完美与不完美两种形象,从而使支嘎阿鲁成为彝族文学中一个神人同体的多面性箭垛式英雄人物。
  • 肖远平,王伟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33-141  共有 1128 人次浏览
  • 周公庙祈子庙会中后稷感生神话衍生的行为叙事
  • [摘要]从历史到当下,以后稷感生神话为内在依托的姜嫄圣母信仰活动一直在陕西岐山地区的民间传承延续。当地文化持有者围绕着周公庙姜嫄祈子庙会建构了多元声音的民俗志,其中言讳式神奇传闻作为禁忌型民俗控制手段保障祈子习俗活动的顺利进行。文章以当地文化持有者提供的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为依据,重点讨论祈子习俗活动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与后稷感生神话的关系,经过分析发现,语言禁忌现象蕴含了后稷感生神话的原始思维,言讳式神奇传闻是后稷感生神话衍生的行为叙事,亦是促使姜嫄圣母信仰活动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 王志清,陈曲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42-150  共有 1154 人次浏览
  • 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
  • [摘要]比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女故事中不同性别的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在故事文本的叙事情境中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巧女形象受制于故事讲述人所确立的故事讲述视角。在不同的讲述视角下,巧女形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但整体上仍未超越传统父权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现有的研究脱离故事文本的上下文,将巧女形象均质化为一种“反抗”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话语建构。研究者这一研究路径的选择,深受以往女性民俗研究范式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 王均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51-159  共有 1110 人次浏览
  •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述评
  • [摘要]通过对陈宇京的《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的解读,探讨土家族歌师文化的本质,即“歌师”既是土家族人文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创造者,也是土家族狂欢民族精神的引领者。土家族歌师文化所承载并彰显的狂欢民族精神,对于土家族内部的权利地位等级性、人格思维自由性以及活动场所公开性等社会维度的狂欢属性而言,均具有呈示、解构、重塑的动力意义和价值。
  • 邹明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60-166  共有 1178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