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鼎峙春秋》文姬戏中的礼乐与民族元素
  • [摘要]《鼎峙春秋》的文姬戏中,琴笳和鸣营造出民族交融与礼乐文治图景。独见于 乾隆本的蒙古元素,背景指向鲜明,流露出积善、和睦的政治关切。围绕前代戏曲、史传的取舍 改写,融合了满、蒙、汉的历史、音乐、风俗,彰显出宣扬文治、巩固民族团结之义。这八出宫廷大 戏也由此从戏曲文本升格为礼乐治世文本,具备曲、史互证的意义。
  • 陶 冉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62 人次浏览
  • 应制活动、应制文学与康乾时期的正统建构
  • [摘要]应制兴盛是康乾时期显著的文学景观。为了建构王权正统,清朝帝王以多元 的应制活动建设礼制、选拔人才、宣扬时政,彰显文治社会表征。满汉士人以“颂”为主旨,结合 天命论与大一统论来塑造帝王的正统形象。应制文学典雅庄重的语体要求,为王权介入文学写 作的具体过程和语法层面,继而规训满汉士人、塑造权力认同提供了具体路径。
  • 殷 红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11 人次浏览
  • 明代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考述
  • [摘要]明代广东阳春铜石岩刘仙女摩崖诗刻五种,是由明万历年间李开芳首题《题 刘仙女蜕岩》,其他四人唱和而成的一组诗歌,诗刻于铜石岩崖壁之上。文章对摩崖诗刻五种作 出叙录、释义,并将其与清初重要文献《刘三妹歌仙传》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往学界普 遍认为清初《刘三妹歌仙传》是记载歌仙刘三妹的最早文献,而刘仙女摩崖诗刻将刘三妹事迹 的记载提前至明代。刘仙女摩崖诗刻关于刘三妹的叙写,包括其外貌、精神、居处、升仙事迹的 种种描写刻画,生动传神,意境优美,涵盖了《刘三妹歌仙传》的内容要点,这组明诗刻不仅具有 一定的艺术性,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 张 煜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07 人次浏览
  • 乾嘉时期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文学想象
  • [摘要]清代顺康时期的战争主要是统一和平叛,是对原有版图的巩固;道光之后则 是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多为败绩;而乾嘉时期的战争对拓宽中华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多为 胜绩。多民族武将在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疆域的拓边戍守中建功立业。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对 保土安民的思考迥异于书斋中的文人,国家安定与中华民族一体精神灌注其笔下,他们对王朝 疆域稳固叙述与抒情基础上的书写,迥异于中唐以来的边塞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史料 对于疆土记录的不足,也反映了清朝武人对于中华共同体建构的努力。乾嘉时期这些饱含家国 情怀、盛世自信的创作,在让清朝臣民感知边地之重的同时,也逐渐从文化层面认同彼此,从而 产生文化自信。
  • 米彦青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45 人次浏览
  • 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文学思想论析
  • [摘要]李贽借助易学提出“一元统天而万化生于身”的观点,充分凸显人的主体性与 具身性,将世界本体还原到个体自身及实践。李贽的“我”体现为一种特别的自我意识,它与“虚 己无为”“无人无己”同时共在。李贽也以“真空”来阐释“一念之本心”,以“饥饿于学”来充实自 我,挑战虚假的旧道德与形而上学,直面无法回避的现实,于生命实践中重塑着一个全新的自 我。李贽的自我意识及其意识逻辑为在文学思想体系上全面地超越七子派、唐宋派,并超越传 统“化工”的古典美范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于天地之造化中注入“寸心千古”的生命与 历史的分量,阐释了新“化工”之美。
  • 李瑞卿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28 人次浏览
  • 论现代性浪潮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
  • [摘要]文章以“五四”文学革命以降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为背景,以少数民族用汉语 书写的文学理论批评为依据,观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现代转型与现代性生成,并以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文学理论批评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文论逐渐融入现代性主潮的历程。 进而概括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演变发展的六个特征,即由传统到现代,由多元到单 一,再由单一回归多元;对主流文学理论批评长期处于追踪状态,同质化特征显著;各民族文学 理论批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文学批评的重心逐渐“向内转”,主体意识渐趋增强;坚守现实主 义主体地位,又包容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高等教育是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按 照现当代文学史通行分期方法,盘点重要的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及其文论所涉及 的主要创作与理论问题,继而分析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态势。
  • 艾 翔 艾光辉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286 人次浏览
  • 吉狄马加和阿库乌雾的诗歌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
  • [摘要]以吉狄马加与阿库乌雾为代表的当代凉山彝族诗人备受海外译者与出版机 构的关注,彝族诗歌中的主体建构、民族志与民族志诗学、民族语言也引起海外学者的研究兴 趣。在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海外汉学研究场域,凉山彝族的诗歌外译与传播经验或可为少数 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参考与启示。
  • 谢丹凌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425 人次浏览
  • 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比较
  • [摘要]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分属两国,因民族同源,形成了独特而重要的跨区 域创作共同体,共同构建景颇族群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并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特 殊的边疆语境使得对其进行文学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立场、基于具体作 品开掘民族文学跨区域比较的新探索,对于完善相关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 开拓价值和启示意义。
  • 李 瑛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314 人次浏览
  • 环太平洋岛屿共生:夏曼·蓝波安的海洋想象、 生态实践与现代性挣扎
  • [摘要]夏曼·蓝波安笔下呈现的达悟人多元海洋想象是其民族形成敬畏海洋信仰的 基础,也是尊重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博爱精神的源泉。原住民“万物有灵论”的灵观信 仰衍生的传统生态智慧,可为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或当代的自然书写提供思想的出路。夏曼·蓝 波安以环太平洋航海之旅证明了南岛语族语言、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在全球化语境 下,少数民族可以借由海洋传统与全球化论述对话,并实现环太平洋岛屿的多维共生。
  • 赖清波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577 人次浏览
  • 出“科”入“文”:阿来的科幻写作及社会实践
  • [摘要]出“科”入“文”,是指阿来的科幻写作由以科技为基础,迈入对人文精神的开 拓创建。这样的见解和主张是阿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任《科幻世界》主编期间,通过一系列创作 与实践开辟的一条新科幻路径。相较于“科普科幻”的写作而言,阿来及其代表的类别堪称“人 文科幻”,提倡将科幻、奇幻及架空历史等类型整合到人类幻想传统之中,以揭示人文想象对于 科幻的重要价值。作家兼主编阿来对于“科幻”的观念、创作及实践,内含其对“人文科幻”路径 的三重突破,即从叙事类型到文学幻想、从科学认知到人文思考、从个人写作到社会实践,这也 是阿来对于科幻中国的现实意义。
  • 赵 靓
  • 全文[ PDF 0.0 MB ] 2023.4(41):0-0  共有 1106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