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台湾地区阿里嘎盖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 [摘要]阿里嘎盖传说是流传于台湾地区花莲阿美人与撒奇莱雅人中的地方传说。由于当地少数民族有语言无文字,因此历来对阿里嘎盖传说的文字记载较少,相关研究也较为缺乏。但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代表,阿里嘎盖传说不仅延续着南势番人的情感记忆、信仰文化与生活经验,传说的流变也显示着地方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需求的变迁。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观照阿里嘎盖传说的流变过程,以文化记忆理论为主要视角理解传说流变背后的文化内涵,力图呈现出近百年来阿里嘎盖传说的基本面貌。
  • 赵经纬 袁同凯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400 人次浏览
  • 印度叙事文体“大诗”在藏族地区的传播、阐释与本土化
  • [摘要]作为印度古典诗学中的文体概念,“大诗”在藏族学者的翻译和阐释的漫长历程中,不断与藏族地方知识和本土思想进行碰撞及融合;在理论阐释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经历了具有创造性和本土化取向的传播路径。基于“大诗”对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影响,研究者需要在中国文学的整体语境中对其展开本土化的讨论。
  • 吉多加(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78 人次浏览
  • 法式善“诗龛图”的空间构建及审美取向
  • [摘要]以“诗龛图”为媒介,法式善促成了多族文士雅集的盛况,在诗画书写中构建起多族认同的审美文化空间。他与同侪以诗画互动的形式雅集唱和,表达师古意、主性情、尊真我的文艺观,以及重风雅、尚隐逸的审美取向。这种以“诗龛图”为中心的雅集唱和,以诗画会通的方式表现儒释道融合的思想文化精神,体现了赓续传统的自觉意识,在清代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示范意义。
  • 高帆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61 人次浏览
  • 元代多族士人赠序文刍议
  • [摘要]元代疆域辽阔且族群众多,多族士人交往密切,构建起体系庞大、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随着交往日深,汉人文士为蒙古、色目士人举办饯别仪式,撰序赠别遂成为常态。一些少数民族士人在积淀了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后,也写作赠序以表情达意。元代多族士人之间赠序书写繁荣,赠序文真实呈现了多族士人的社会关系、交游形式、文化风尚和情感联系,反映了元代华夷一体、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
  • 宋万鸣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1205 人次浏览
  • 高丽诗人李穑的晚年心态与“君子诗学”
  • [摘要]“君子诗学”是对李穑晚年诗学思想的总结。李穑因参与高丽末期的政治纷争而陷入困境,他以家国为大计,表现出不为外物所累的达观心态。这种心态进一步促进了他对“君子诗学”的实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上追求君子所固有的坚毅刚强和乐天知命的精神风貌;二是在理论上重视心性修养,以“君子心”作为文章写作的根本。“君子诗学”的形成得益于李穑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是13世纪中国儒学思想域外传播的结果,并对李氏朝鲜时代的诗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 陈博涵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65 人次浏览
  • 金代文章“气骨”论
  • [摘要]清人阮元对金代文章的“气骨”之评,是对金代文章风格的全面概括。金文的“气骨”源自女真人纯实、劲直的气质与独立自强的骨鲠;经由人格书写发展到政见表达,体现出以直言利害为特色的文风追求;又沉潜入金代士人好为辨析、自我树立的学术著述之中。在金代文学从人格气质到文章风格、学术话语的嬗递中,“气骨”是一以贯之的核心特征。
  • 杜丽萍 王永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46 人次浏览
  • 炮声与歌声:《蒙古歌曲集》搜集整理的初心与价值
  • [摘要]在现代蒙古族民歌搜集整理史上,1940年出版的由陶今也记译的《蒙古歌曲集》是目前可见最早的蒙古族民歌集汉译本。在抗战文艺背景下,不同文艺战线上的工作者为抗日宣传奔走呼号;陶今也运用漫画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伊克昭盟搜集整理、翻译蒙古族民歌集。从漫画到民歌的实践,显示了陶今也从事抗战文艺的爱国初心。 《蒙古歌曲集》为现代蒙古族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确立了重要的范式。
  • 刘思诚(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75 人次浏览
  • 论“格斯尔”组合型诗章的形成:基于《隆福寺格斯尔》最后三章的分析
  • [摘要]蒙古史诗的结构研究通常聚焦于情节、母题,不太关注人物结构以及人物和情节的关系。《隆福寺格斯尔》最后三章的人物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对诗章的整体结构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人物有独特的生成机制,敌方人物均有“组合型”特点,正方人物数量骤增,双方人物的生成遵循“强大化”和“两极化”原则。人物的这一结构特点进而决定了三个诗章情节、母题的组合方式,成为诗章形成过程的关键;其中,敌方人物是核心变量和决定性“提示信息”。第二,正因人物结构为关键因素,这三章均通过人物关系,在不同诗章之间建构了关联和指涉。这些人物在整个《隆福寺格斯尔》中发挥了增强统一性和稳定性的跨诗章功能。以上两点均为此三章作为组合型诗章所独有的类型特点。
  • 玉 兰(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 口头叙事与先秦语类文本的生成
  • [摘要]语类文本是先秦时期最活跃的文献类型之一。它们多数源于瞽史等群体的口头讲诵,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本,其后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书写记录,成为《国语》《左传》以及诸子百家语的重要来源之一。口头讲诵者借助重复词句、程式句法、同部韵字、主题、叙事结构等单元,生产、记诵和传播语类文本,以使听众领悟历史经验,树立良好德行。以口头叙事视角研究先秦语类文本有三点重要意义:一是丰富了中国的口头叙事理论,二是促进对口头和书面文本关系的认识,三是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本生成和流传过程的理解。
  • 余建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80 人次浏览
  • 昨日遗迹与本真幻觉———论田耳小说《秘要》及其文本性态度
  • [摘要]田耳的小说一向有着黑色感悟力,并在熟练的类型化叙事中找到舒适的阅读区间。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热情,而最新的长篇小说《秘要》,则企图将这一热情涵养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在多重的文本世界中复现20世纪80年代的武侠热,给精英化的怀旧思潮提供一份别样注脚,构成这篇小说的出发点。小说以黑书收藏为切口,而借“第一缺本”的噱头,设定了一个寻找武林秘籍的叙述套路,却又借用了侦探小说的框架。从一个文本穿越到另一个文本,从一个文类转移到另一个文类,其中的机智和轻巧,不仅关乎小说的叙事特征,而且反映田耳的历史想象,更多建立在文本的权威上,并由此而将现实的尴尬人生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关联起来了。
  • 赵牧
  • 全文[ PDF 0.0 MB ] 2023.3(41):0-0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