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
  • [摘要]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 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元代中期的“元气”为诗成 后期的“清气”为诗;其三是中期诗雍容、蕴藉、儒雅,而后期诗动感、直白、放浪。萨都剌诗中最 能体现其独特精神的,是那些直接暴露元朝在帝位争夺中的阴谋与杀戮的时事诗。这样的诗, 此前从未有过,不仅是诗歌内容的拓展,更是诗歌精神的新变。如何在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 认识萨都剌,揭示其独具的特色与价值,客观准确把握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仍是需要进一步 深入研究的课题。
  • 查洪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5-19  共有 589 人次浏览
  • 元好问的绘事游艺实践与诗画同宗观念
  • [摘要]元好问在绘画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心力和精思,不仅乐于鉴藏及题咏古今名 画,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就人物图像来说,除载仪容、写性情外,他还注意到自赞 写真时的道德内省,以及圣贤图像在宣扬儒学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他对于山水图画的空间迁移 功能也别有会心,认为纸上看山可以疗救烟霞痼疾。在诗画关系上,他提出了诗画同宗的观念, 赞美诗人的写景如画,更推崇画家的笔墨含诗,于诗词创作中也常有画家思维的跃动。元好问 的绘事游艺实践与文艺观念表达,是宋金元时期诗人群体有意介入绘画领域的微观缩影,也为 其后诗画融合的文艺思潮接续了意脉。
  • 杨万里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20-34  共有 464 人次浏览
  • 论康熙帝的文治意图与《钦定词谱》的编纂
  • [摘要]康熙帝在推行诗教与乐教的目的下选拔了大量江南士人来编纂《钦定词谱》, 并以浙西派词人为主导。浙西词派所偏爱的词学文献成为纂谱的重要依据,该派所追求的醇雅 词学观念也随之渗入其中,促成了这一地域词学的官学化。这种政治与文学的互动缘于醇雅词 学观与清廷文治需求的契合,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词律的规范和词体地位的上升。
  • 吴晨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35-43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绍晋”与北魏文学的演进
  • [摘要]南方文化的北传往往被视为北魏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忽略了北魏 自身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需求。孝文帝“绍晋定德”,以复归晋制作为文化导向,是北魏中后期文学 兴盛的关键原因。文人雅集在洛阳的重新上演,谈玄之风在洛阳的复兴,都与“绍晋”的国策密切 相关。由此引发了北魏文学新变化,即注重诗歌表达情性的功能、山水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涌 现。“绍晋”的社会意识塑造了北魏文学的面貌,亦推动了北方文学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 龚 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44-53  共有 1168 人次浏览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生产
  • [摘要]“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坚持政治性和民族性的出版标准,通过“丛 书”策略和“出版说明”“序言”“评论”等形式,出版并推介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促进了少 数民族作家成长,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和经典化建构。
  • 周根红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54-61  共有 1063 人次浏览
  •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动员与族群关系 —《国家至上》接受史(1940...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老舍和宋之的共同创作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一经发表, 便由陪都重庆迅速传遍整个大后方,在战时甚至抗战结束之后的中国各地不断被传阅、排演和 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剧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之一,从起意、创作再到 发表和排演,整个过程都是由当时中国回民最高抗日救亡机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中国的 汉、回、满各族知识分子合作完成的。在全面抗战的历史时刻,该剧肩负抗战文化动员和团结各 族人民抗战的重任,同时抗战结束之后还起到了沟通台湾与大陆之间感情的重要作用。
  • 马海波(回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62-71  共有 437 人次浏览
  • 在继承中创新: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
  • [摘要]文章对云南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的演进发展、表现特征和相关内容 进行了整体性、综论式考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傣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在本民族口头传统形 式与现代文体观念转型实践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轨迹,尝试建立傣族母语文学创作独有文体现 象研究的有关范畴。
  • 李 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72-79  共有 1514 人次浏览
  • 吉狄马加诗歌接受研究
  • [摘要]吉狄马加诗歌的接受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从主题阐释到文 本细读的转变,在被国内的接受主体接受的同时,其诗歌也被国外的批评家和诗人们所关注。 文章对吉狄马加诗歌的国内接受和国外接受二者之间的不同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进行综合梳 理和探讨。
  • 李濛濛(彝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83-88  共有 1040 人次浏览
  • 概念隐喻·梦境叙事·时间修辞 —论万玛才旦小说与电影的三个研究维...
  • [摘要]同为作家和导演的万玛才旦,在文学和电影领域均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万玛 才旦小说和电影两种文本中出现大量的隐喻符号、梦境的构建以及“相同事件”的复现。文章引 入概念隐喻、梦境叙事和时间修辞的概念,对万玛才旦小说和电影中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以 期探寻万玛才旦小说和电影的内在联系特征。
  • 冯晓临 姚盛仁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92-99  共有 412 人次浏览
  • 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 —论肖勤小说的叙事伦理及美学经验
  • [摘要]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是肖勤创作的问题导向。在脱贫中体验乡 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在治理中理解基层社会的行政伦理,在日常生活中透视纷繁的家庭伦理, 肖勤的创作描绘了新时代乡村脱贫致富、基层治理和家庭生活的新格局,从而为乡村文学提供 了特定而复杂的美学经验。
  • 张羽华(土家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00-107  共有 1546 人次浏览
  • 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重返草原”主题书写
  • [摘要]“重返草原”是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其动物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 的一个主题。他借助“草原—城市—草原”的地理空间转换,在重返草原的呼吁和期盼中传达勇 敢、平等、自由的生命观,追寻信任、爱、忠诚等美好人性,缅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借重 返草原的隐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人类生存的哲思,从多方面拓展了文学审美的视域,表现出 独特的叙事价值。
  • 李春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08-114  共有 1143 人次浏览
  •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述评
  • [摘要]俄罗斯历史学派上承俄罗斯神话学派、传播学派、历史文化学派和历史比较 学派的研究,下启俄罗斯史诗的历史性研究、形式主义研究和演述传统研究,在俄罗斯民间文 艺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弗·费·米勒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历 史文献资料,稽考勇士歌与史实的源流关系,勾勒勇士歌的历时演变轨辙,探究勇士歌演述人在 演述中的艺术创作,其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赵婷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15-126  共有 1648 人次浏览
  • 知识史与生活史 —口述史研究的理论转向与实践策略
  • [摘要]当代口述史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属性。口述史不能被视作历史书写的补充,而 是具有能动性的知识生产形式,体现为动态的研究面向与实践策略。在口述史的意义世界中, 知识史和生活史的叙事互构、互涉,表征了多元的生活世界本身,是对于生命情态伦理化、意义 化的确证。
  • 牛 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27-138  共有 1580 人次浏览
  • 麟凤形象演变与东夷之关系
  • [摘要]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 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 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 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 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主 要以狩猎为生,因此获得了东夷的称谓。被视为东夷祖先的太皞、少皞,即是部族形成之后的鸟 族首领;帝俊则是鸟兽部族联盟形成之后的东夷首领。在东夷内部,鸟族地位高于兽族,凤、麟 作为二族的灵物,便相应地产生了主从之分。
  • 何 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39-151  共有 1480 人次浏览
  • 《东蒙民歌选》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 [摘要]《东蒙民歌选》是 20 世纪 50 年代蒙古族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中形成的较具影 响力的学术成果,对蒙古民歌搜集整理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对蒙古民歌的搜集 整理进行学术史考察,阐述了《东蒙民歌选》整理过程中所体现的多民族国家话语建构以及学 术思想与观念,检讨了《东蒙民歌选》翻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当下蒙古族民歌的翻译整 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借鉴。
  • 白存良(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52-163  共有 446 人次浏览
  • 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崔府君神异录》研究
  • [摘要]《崔府君神异录》是记录崔府君身世传说及灵验传说的一部信仰文献,历来为 研究者忽视。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二十年磁州本,其后屡有增编;迄今所 见七种版本分别来自河北、山西、浙江、陕西等地。《崔府君神异录》涵盖了神灵传说、历代封号、 各地碑记、文人题咏等多方面内容,在崔府君信仰传播和传说演进过程中起到文本定型的关键 作用,也为考察《唐太宗入冥记》《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等文学作品的产生、流传提供了文献证 据,是研究同类民间信仰文献的有益参照。
  • 程浩芯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64-176  共有 1220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