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 [摘要]民俗学者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数字革命已经席卷了民俗学领域,可资研究的材料数量大大增加。为了顺应这些变化,民俗学者必须发展出相应的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存储、检索、展示和解释这些材料。将计算机方法用于传统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这一领域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指出了计算民俗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 [美]蒂莫西·坦盖利尼著 李 扬 乔英斐译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66-176  共有 583 人次浏览
  • 口头叙事中的“异界”与“边界”———以卫拉特蒙古族“异类婚恋故事...
  • [摘要]文章以“异类婚恋故事”为案例,运用“陌生人”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卫拉特蒙古族民间故事中被想象的“异界”与“边界”问题。“陌生人”在异界有王宫、妻儿、牲畜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生活空间、语言能力,但其相貌却与人类相异。他们拥有护家的动物、家畜、攻击家畜的动物等,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与异界的交叉地带有与传统村落社会类似的海边、湖边、山洞等不可移动的场域;也有不固定的祭祀场所、王宫等,具有游牧社会的可移动性特征。“异类婚恋故事”呈现的世界观映射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包容的依存关系。
  • 那木加甫(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56-165  共有 321 人次浏览
  • 蔓菁:汉藏交融的作物、传说与记忆
  • [摘要]蔓菁在西藏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蔬菜品种。在后弘期藏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时将蔓菁籽从汉族地区带入西藏。至12世纪,人们将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蔓菁与其源自汉族地区的记忆融入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中。随着汉藏交流的深入,由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的汉族物质、工艺和知识构筑的文化,以文成公主传说为媒介,逐渐得到理解和接受。从此,人们心目中的文成公主逐渐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符号,人们不断地塑造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以表达对汉族地区文化代表性符号———文成公主的认同与爱戴。这是从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层面理解文化之间具体如何交叉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对从文化交融角度理解汉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来源结构也具有启发意义。
  • 阎翠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48-155  共有 1101 人次浏览
  • 孝歌演唱中的“结构缺失”现象刍议———以武当山地区官山镇丧葬仪式...
  • [摘要]汉江上游地区素来有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孝歌的习俗,虽然各地的仪式和歌词在细节上有差异,但该地区普遍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仪程和标准结构。基于对武当山地区官山镇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分析可知,近二十年来,当地丧葬仪式的实际操作常常出现仪式结构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结尾的还阳调部分对送神、送魂环节的削减或省略。这可能与当地丧葬仪式的功能逐渐由“亡者指向”朝“生者指向”倾斜有关。
  • 刘雪瑽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38-147  共有 313 人次浏览
  • 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学格局中,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南地区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叙事长诗为主要体裁的文艺作品,这一现象的发生,不仅彰显了作家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接受、改编和再创作,还与新中国民族文学的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发生以及民间文学整理、“新民歌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民间文学的“作品化”正是民间文学资源在国家话语规约与整合之下被改编与重构的产物。
  • 邱婧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29-137  共有 545 人次浏览
  • 神马叙事传统中的“秘相程式描述法”及其象征意义———以“格萨尔”...
  • [摘要]在“格萨尔”史诗的演述传统中,有关格萨尔王的坐骑———神马“灵烈骝”的说唱中潜存着一种特殊的“秘相程式描述法”,且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章以“马赞”和《赛马称王》章部的文本分析为中心,兼及考察相关的传统抄本和口头演述本,神马的“秘相程式描述法”主要有“秘相相征”和“开启秘门”两种构合方式,同时体现为三种具体的演述模式。不同的“秘相”描述方法之间有时相互交织,有时又依据演述语境呈现出适时增扩或俭省的特征,在长期的演述实践中生成为“格萨尔”史诗演述传统中特定的“神马主题”。而在“秘相程式描述法”的背后,隐含着藏族传统的相马知识、神灵系统的嬗变和文化记忆的根性表达,从多方面映射了史诗叙事传统的口语艺术及其诗性智慧的代际传承。
  • 李连荣(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19-128  共有 547 人次浏览
  • 论《熙朝雅颂集》的多重意蕴
  • [摘要]嘉庆初年编刊的《熙朝雅颂集》,是对清初以来旗人文化生态的微妙反映。清朝统治者在通过该选本展示自身的文治成绩的同时,也努力将“发抒心志”、羽翼政教的官方诗学主张渗入其中,表现出对旗人疏离民族本色的忧虑。深入选本内部可知,清廷的忧虑及其所作出的努力,实际无法阻挡旗人接纳汉文化的历史潮流,并不得不与该种历史潮流作适度调和。
  • 路海洋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08-118  共有 546 人次浏览
  • 《红楼梦》与乾隆宗室文学圈咏花诗关系考辨
  • [摘要]清代乾隆时期宗室文人及其身边文士所形成的文学交游圈中,永恚大的五首菊花诗及永恩的八首和诗、永恩的《咏白秋海棠(和蓉江韵)》与其门客程荫栋(蓉江)的原作,不仅在拟题、用韵及体裁上与《红楼梦》相同,且诗歌意蕴也颇为相似。虽然程荫栋《咏白秋海棠》原作尚未发现,但通过考证可知,永恚大等人咏花诗的写作有直接或间接受《红楼梦》咏花诗影响的可能。对《红楼梦》与乾隆宗室文人咏花诗相似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与背景,同时亦说明诗歌或可成为《红楼梦》早期传播及影响的研究路径之一。
  • 薛红娟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98-107  共有 350 人次浏览
  • 清代“苗图”竹枝词中的民族观念
  • [摘要]国内外收藏的百余种“苗图”抄本中,至少存在两套“苗图”竹枝词的文本系统,而“苗图”存在跨文本系统进行内容匹配的现象。“苗图”作为概念性知识图谱,图像、说文、竹枝词并举,对每个民族的标志性文化进行突显与再确认,图文共建了“以俗别类”的人群辨识方式,实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分类体系的秩序化。“苗图”竹枝词还蕴含文人看待贵州民族的两种观念:一是华夷同源观,二是民族向化观。既将贵州民族的“夷”俗历史化处理,又赋予其介于华、夷之间的新身份,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形象。
  • 蒙锦贤(布依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88-97  共有 1052 人次浏览
  • 金元易代与“文化重建”———元好问与“河汾诸老”的人生选择及文学...
  • [摘要]金元易代之际,“河汾诸老”中有五人出仕,元好问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入仕元廷的愿望。进入元朝实现救世行道之志,是当时士人的普遍选择。金元之际文学的主流精神不是“隐逸”,而是“文化重建”。在此时段,士人的“遗民情结”总体较为淡薄,“遗民文学”并非研究的最佳视角。“大元气象”正是那些心“向庙堂”的“豪杰文学之士”和他们的弟子后学所创造的。
  • 张勇耀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74-87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