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贡桑诺尔布与汉满蒙文人交流考
  • [摘要]贡桑诺尔布自幼受其父旺都特那木济勒、表伯尹湛纳希等人的影响,善属文, 能诗词,工书法,精绘事。作为晚清开明蒙古王公与民国蒙藏院总裁,他在北京任职期间,提倡 文艺,阐扬国光,以诗文书画为载体,以笔情墨趣为介媒,与诸多汉满蒙文人过从既密,相交亦 深,且时有笔墨题咏,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不多而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与文坛佳话,充分体现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度接受与热爱,“蒙古王公中,无出其右者”。文章通过可寻之遗迹 遗物,结合现存之相关文献记载,揭示一些长期被遮蔽的清末民初儒林轶事与艺苑掌故,还原 贡桑诺尔布的文人本色与雅士真容,为进一步研究清末民初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广泛交往、全面 交流、深度交融提供范例。
  • 李彦朴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60-172  共有 379 人次浏览
  • 印度“木头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 [摘要]“木头人的故事”为古印度经典作品之一,随着藏传佛教的北传,广泛传播于 蒙古地区。此经典有三种不同的故事集,分别为《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的 故事》与《伯格尔米基德汗的故事》。“木头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来源等问题一直未获确 解。据此经典诸多文本与相关文献,可推知“木人的故事”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印度有密切联 系。印度高僧巴哈曾向一世哲布尊丹巴口述《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同时将梵文《三十二个 木头人的故事》译为蒙古文。而另一位印度高僧巴噶汗则在蒙古赛因诺颜部札萨克诺颜旨意下 重译了《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由于两人翻译时间等差异,该故事两种译本有较大的出入。 此外,“木头人的故事”在典故、叙述模式等方面,对蒙古族文学影响很大。
  • 呼 和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50-159  共有 394 人次浏览
  • 西梁女国故事的生成与演化考述
  • [摘要]在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的诸多文本中,“女国”故事独具特色,不仅取 材自渊源久远的传说,亦有确凿可证的史实依据。作为集大成之作,世德堂本《西游记》所载的 西梁女国故事却出现了情节脱落与逻辑断层。以跨文类的多元视角追溯《西游记》写定前的各 类取经故事文本,厘清《大唐西域记》所载的“东女国”是取经故事中诸多“女国”的历史原型,有 助于还原脱落情节的生成方式与叙事逻辑,由此亦可呈现西梁女国故事从历史书写到文学想象 的生成、传播及演化过程。
  • 左怡兵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40-149  共有 554 人次浏览
  • 清代壮族诗人农事诗的书写向度及其价值探赜
  • [摘要]清代壮族诗人的农事诗具有多重书写向度与情感指向。一是通过对壮乡农事 活动的呈现与描述以表达其同根意识与乡土情怀;二是揭示清末壮乡农事遭破坏的社会根源 以抒写其家国情怀;三是反映其以民为本的农耕伦理观念。清代壮族诗人的农事诗蕴含丰富的 文化价值,为多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 马志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31-139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从文体和文风演进看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的文学价值
  • [摘要]北朝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其中少数民族墓志文 的成就引人瞩目。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经历了由无到有、从多元到整齐的过程,并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北朝民族作家对于墓志文体的探索走在时代前列,孝文帝所作《冯熙墓志》是南北朝 墓志定型的重要标志。在北朝墓志“铭”“序”成立与分流,从“谱牒化”到“属辞化”的转变过程 中,以拓跋宗室为代表的各民族文士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北朝少数民族墓志数量可观、风格突 出,是北朝民族文学的代表,但其文体、文风的演变与南朝密切相关,南朝化成就了北朝少数民 族墓志文学的盛况,也为其衰落埋下了伏笔。南北文化的博弈,民族文化的交汇,共同造就了北 朝少数民族墓志独特的文学价值。
  • 龙成松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20-127  共有 1635 人次浏览
  • 论铁穆尔民族志散文的多重意蕴
  • [摘要]铁穆尔的散文属于民族志散文,涵容多重意蕴。他以文化探源者身份还原和 呈现裕固族的沧桑历史,构建民族坐标;他以文化持有者身份记录和传播裕固族丰富的地方性 知识,形塑文化符码;他更以文化观照者身份由关注本民族生存走向思考世界各民族发展图 景,传达人类情怀。铁穆尔的创作价值在于成功地运用民族志散文全面、客观、真实、艺术地呈 现裕固族历史文化,在确立民族志散文书写典范中大力开拓了当代民族散文的发展格局,在建 构民族主体性中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 刘敬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11-119  共有 369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
  • [摘要]我国学界关于比较文学是否是“跨民族”的文学研究争议较大。若以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多层次论”视角来看,跨民族文学研究应属于比 较文学范围,研究国内各民族多元差异的文学互相影响、产生共鸣的动态关系,并探索它们是 如何凝聚为中华民族文学精神,乃至构建人类总体文学精神的。
  • 黄肖嘉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03-110  共有 1199 人次浏览
  • 重读《茫茫的草原》
  • [摘要]《茫茫的草原》对少数民族革命历史的叙事,拓展了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 历史维度,丰富了革命历史小说“成长”范式。小说中的蒙古族群像特别是女性群像塑造,达到 了同期小说未有过的人性深度。民俗叙事与革命历史叙事高度融合营构的民俗化、民间化、生 活化、艺术化的历史场景,为革命历史叙事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注入了鲜活的草原气息和生命元 素。这些特质奠定了该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 李晓峰 刘俊杰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94-102  共有 367 人次浏览
  • “小孩的天真”:个体经验与历史传统下《小坡的生日》的生成
  • [摘要]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小坡的生日》在老舍个人经验与现代“儿童—教育—民族”历 史传统话语中生成。历史传统通过师范教育经历进入老舍的个体经验,在南洋风景的刺激中被表达 出来。作品意图表现的“小孩的天真”与弱小民族联合奋斗思想看似不相容,但在儿童视角、儿童经 验生活表现中完成了文本意图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构成了指向民族国家的“小小南洋”。
  • 江 雪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85-93  共有 433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