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存录少数民族女性诗人诗作述论
  • [摘要]从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历史实际来看,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创作群体。清人编选的女性诗歌总集中,黄秩模《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规模最大,存录的少数民族女性诗作数量最多。在对少数民族女性诗作的辑选中,黄秩模秉持儒家诗学观念,以“风雅正声”标准来选择和塑造这一群体。《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存录少数民族女性诗人民族、身份多样,以诗人姓氏依韵编次,各民族融于一体,女性诗人身上的民族、身份和等级界限消弭。清代27位少数民族女性诗人所作的236首诗歌,表现出相当的典型性,既有对于传统女性文学主题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意识。
  • 李程;李枝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69-176  共有 640 人次浏览
  • 法式善“宗陶”趣尚与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 [摘要]乾嘉诗坛尚古师古之风盛行,濡染时风,法式善即是学陶诗人中较独特的一位。法式善身为蒙古八旗中为数不多的文官,三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不曾离开官场半步,却在生活上、创作上时刻流露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这种趣尚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书斋装饰设计上,表达在其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艺术追求以及选评诗作旨趣方面。究其原因,除去民族个性、家学环境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当与其仕宦遭际以及乾嘉时期的时政气候不无关系,借此亦可窥见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 李淑岩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59-168  共有 587 人次浏览
  • 清代西域“为东坡寿”诗事考
  • [摘要]自乾隆朝平定西域后,随着大量文人的到来,“为东坡寿”雅集也被引入西部边陲。在乾嘉时期的乌鲁木齐与伊犁地区,都出现过以“为东坡寿”为契机的赋诗纪念活动。道光年间,驻镇西域的满族官员与遣戍文人们更是以群体之力,将西域“为东坡寿”活动推向了高潮,为清代“寿苏诗”增添了新的篇章。清代西域“为东坡寿”诗事既是对伟大诗人苏轼的纪念和其精神的继承发扬,也代表了边塞各族士人的传统认同与文化建构的努力,同时还彰显出西域诗歌创作与内地文坛的关联,是清代西域诗人们精神风貌的实录。
  • 吴华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49-158  共有 638 人次浏览
  • 元代南方文士献赋综论
  • [摘要]元代南方文士通过献赋显才、示好、交友、求仕,献赋的对象、献赋者的身份、献赋类型、献赋地点分布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是值得注意的文学活动。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元人献赋未能形成如汉赋那样的创作声势。元代南方文士所献之赋以颂美为旨归,洋溢着大一统时代宏阔昂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展了赋的题材内容,呈现了元代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交融涵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 黄二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40-148  共有 634 人次浏览
  • 元好问诗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 [摘要]古代朝鲜半岛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元好问,其作品自14世纪中后期便陆续传至朝鲜半岛,在此后五百余年间,对朝鲜半岛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半岛文人不仅关注元好问丧乱诗、论诗诗,还接受了他的诗学思想,并极为推崇元好问的七律诗。他们在现实创作中不仅化用其写景状物类诗歌的经典诗语,还仿效论诗绝句体式进行创作。同时,元好问的史学著述也为朝鲜后期实学者编著大型百科全书提供了史料依据。朝鲜半岛文人对元好问诗文的积极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是间接发生的。
  • 许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32-139  共有 684 人次浏览
  • 元初南北诗坛的交融
  • [摘要]元初,随着南方文士的北上与北方馆阁文臣的南下,南北诗坛发生了不同层面的交流与融合。北上文士如赵复、吴澄、赵孟等人与朝廷北方文臣的雅集唱酬,为北方诗坛注入了活力;南下文士如郝经、卢挚、张之翰、魏初、阎复、徐琰等人则更多促进了大元气象的南移,影响了南方的诗风与诗学观念。尤其是元好问影响的南移,对南北诗学观的交流以及元诗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对元代中后期诗坛的繁盛有着先导作用。
  • 张勇耀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19-131  共有 1463 人次浏览
  • 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 [摘要]20世纪以来,研究、记录及保护口头传统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和社会自觉,书面化的文学作品曾经是呈现口头传统的主导模式。从口头传统的“忠实记录”,到民族志诗学领域内文本迻译的声音和形式再现,书面文本呈现口头传统的发展路向,内合于口头传统研究由静态文本向动态演述转变的学术理路。现代技术作为内化于口头传统发展脉络中的自我选择,朝向数字化是口头传统记录工作的规律使然。在技术与理念相融的视域下,以学术旨趣和保护理念为规训,是数字化技术能够真正受惠于口头传统记录和建档工作的实践取向。
  • 张建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10-118  共有 613 人次浏览
  • 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基于河北涉县娲皇宫民...
  • [摘要]在当代研究视野中仪式的外延不断拓展,但与宗教、神话、信仰等相关的仪式依然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在人类学仪式研究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当代仪式研究可以从地方性和互动性两条路径展开。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民间上社为个案,地方性意味着将仪式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探求神话、历史等影响当代仪式呈现的多种因素;互动性要求将微观的仪式互动与社会互动联系起来,走近仪式参与者的个人历程,探寻信仰形成的诸种方式。
  • 朱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00-109  共有 735 人次浏览
  • 《亚鲁王》史诗格律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探讨
  • [摘要]《亚鲁王》史诗在苗语西部方言的各个次方言区有着各种不同的丰富文本,而且篇幅也长短不一,有的长达三万多行,有的不足千句。由于每个文本在各次方言土语都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史诗格律的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麻山次方言区苗族以“吟诵”的方式表述出来的“史诗”在苗语中称为“榔”(langb),而通过“唱腔”表达出来的则称为“寞”(mlok),这种歌谣的民族性不仅在具体语境中得到呈现,而且还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就史诗的格律而言,对仗和上下句之间的叠音谐声等韵律特点的探讨,对于苗瑶语民间口头歌谣的程式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吴正彪;张新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90-99  共有 680 人次浏览
  • 中亚东干民歌的语词构成和来源
  • [摘要]中亚东干人是十九世纪末从中国西北迁入中亚俄属地区的回民群体,自称“回族”“老回回”“中原人”。一百三十多年来,东干人顽强地保存着从故土带来的传统文化,同时与迁入地多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传统传续和延展的新文化样态。东干民歌即是这种独特文化样态的表征。东干民歌唱词反映了东干语词汇构成的四个来源:一是东干语基本词汇,即清末以前汉语陕甘方言词汇;二是伊斯兰教用语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三是东干人入俄后在陕甘方言基础上自造的新词;四是俄语借词。东干民歌使用各类词汇提示了各种异文产生、流传的地域、年代信息等情况。中亚民歌为中国民歌史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样本。
  • 赵塔里木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80-89  共有 1479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