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历史写作的尝试———劳马《哎嗨哟》的思想价值
- [摘要]满族作家劳马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文坛新秀,通过对小说《哎嗨哟》中叙事模式和历史观的解读,以及主人公吴超然“政治人”“边界人”形象的塑造,梳理出作家贯连城乡前后四十年的大历史观。
- 艾翔
-
全文[ PDF 1328.0 MB ] 2015.3(1):96-101 共有 1542 人次浏览
|
|
- 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 [摘要]凡人成神的传说主要有生前德行型和怪异死亡型两类,它们的叙事结构均由两大核心要素组成:修炼———命名。此外,还有一些表层的情节元素也保持稳定,它们未必在每次演述中都出现,可是一旦成立,就必然表现为单一的固定形态,因其背后潜藏着宏大的地方传统,能够激发成神联想。这些元素是传说叙事的附加项,它们选择性地配合修炼———命名结构出现,共同构成凡人成神传说的普遍模式。
- 王尧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98-110 共有 1188 人次浏览
|
|
- 元代大都廉园主人廉野云考论
- [摘要]高昌廉氏的大都廉园雅集延续了数十年,汇集了姚燧、张养浩、袁桷、贡奎、赵孟頫、卢挚、许有壬、贯云石等文人,是大都的文化沙龙,也是元代多族士人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人廉野云的身分存在很多争议,根据仕历及年龄等因素,野云当为廉希宪第五子廉恒。作为诗坛的东道主,廉氏两代四人既是畏吾人华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元代雅集发展三个阶段的见证。
- 张建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00-106 共有 1284 人次浏览
|
|
- 文学的“全球本土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
- [摘要]“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意味,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结构性特征。人类的文学是文化的表现,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学对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文化整体辨证的观照。“文化翻译”与跨文化比较则是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上的内在相通路径。跨文化阐释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有效策略,而世界文学则是民族文学世界化的最终结果。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跨学科借鉴与整合转化,则有助于拓展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 李娟
-
全文[ PDF 1237.0 MB ] 2015.1(1):100-107 共有 3635 人次浏览
|
|
- 时代·阶级·民族———《心灵史》思想文化刍议
- [摘要]文章从时代、阶级、民族三个层面介入对《心灵史》的解读。体认与批判兼具的独特时代观念是《心灵史》的叙述基点,融入了自由理念的阶级是《心灵史》的叙述主体,而中华民族与回族的双重民族视野则构建了《心灵史》的内在品格。
- 尤作勇,李华
-
全文[ PDF 1351.0 MB ] 2015.3(1):102-110 共有 1511 人次浏览
|
|
- 石宝山歌会持续对唱的基本规则与技巧
- [摘要]石宝山歌会是白曲创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文化空间,其持续对唱为一对一式,对唱双方多为异性,彼此在年龄、辈分、容貌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对演唱活动构成影响。对唱之所以长时间地持续下去,既缘于歌手对曲词程式的大量运用、遵循皆以意会的“进退之道”和选用单调重复的旋律,也缘于听众的参与式围观。而歌手借以笼络听众的手段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唱词中强调听众的在场,二是以荤言腥语相诱。石宝山歌会的持续对唱是白族民众将狂欢精神付诸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郎情妾意、生死相依”只是表演情境中构建的一种虚拟的恋爱关系。
- 杨晓勤
-
全文[ PDF 1398.0 MB ] 2015.2(1):103-110 共有 2777 人次浏览
|
|
- 控制与反控制的叙事纠葛———从金仁顺小说看70后女作家的女性叙事...
- [摘要]70 后女作家金仁顺的小说体现出主观上反男权控制的叙事能指和客观上隐含男权话语控制所指的矛盾性,这是强大的男权传统作用的必然结果。她的小说试图进入男性世界达成两性和谐存在,这种超越控制与反控制的写作姿态是70 后女作家叙事话语调整后的走向之一。
- 崔晓艾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04-111 共有 1221 人次浏览
|
|
- 元代畏吾儿诗人廉惇生平交游初探
- [摘要]廉惇是元代显宦廉希宪第六子,《全元诗》据《永乐大典》及《诗渊》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三首。由此呈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域诗人形象。文章通过廉惇诗歌,考其生平交游、仕宦经历,探讨多民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
- 辛梦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07-114 共有 1184 人次浏览
|
|
-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话语模式
- [摘要]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文本。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场域”的电影批评差异在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侧重于电影的政治功能及其文化功能,但缺乏对其商业价值的考量;民间话语则关注影片的叙事功能。对于主旋律影片,民间话语常以反讽的态度对权力话语发起挑战,而对于“新主流”电影,民间话语和权力话语日渐趋同,这反过来促使电影创作者开始寻找影片在意义形态和商业价值上的平衡点。
- 顾广欣
-
全文[ PDF 1247.0 MB ] 2015.1(1):108-117 共有 2763 人次浏览
|
|
-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佤族司岗里神话研究
- [摘要]在民族旅游语境中,佤族司岗里神话经历了一系列旅游文本化制作流程,对于东道主,它是社区生活中传承已久的神话的一种新的生存形态;对于中介者,它是制造民族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话语形式;对于游客,它是寻求文化震撼与怀旧感的途径之一。
- 高健
-
全文[ PDF 1400.0 MB ] 2015.2(1):111-119 共有 2778 人次浏览
|
|
|
|
- 论折子戏对子弟书的影响
- [摘要]在促成子弟书产生的多种艺术形式中,折子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子弟书的产生与折子戏的盛行,以及折子戏选本的流行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子弟书从创作思路到取材、情节、修辞乃至词句方面都明显受到了折子戏的影响。从子弟书与相应的折子戏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细节。
- 尹变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11-119 共有 1224 人次浏览
|
|
- 当下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 [摘要]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收获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一、主流文学史对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遮蔽和忽视,缺乏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性;二、缺乏整体、系统化的研究;三、缺乏当下“发现”,在场研究和理论跟进;四、缺乏全面坚实的作家作品研究;五、缺乏母语文学研究;六、缺乏两性视野。对此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 严英秀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12-119 共有 1346 人次浏览
|
|
- 维吾尔诗歌“迪旺”述论
- [摘要]“迪旺”(Diwan)一词原系波斯语。在维吾尔文学史上,产生了编纂诗歌“迪旺”的传统。在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以及18 世纪至19 世纪的不同时期,编纂了许多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迪旺”。文章论析了维吾尔诗歌“迪旺”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 海热提江·乌斯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15-121 共有 2346 人次浏览
|
|
-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 [摘要]旗人社会特出的“关帝情结”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关帝情结”的作用下,旗籍作家非常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侠客情义,这一方面使得其武侠小说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姿,表现出浓厚的人间情味;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侠客情义又是被规范和被规训了的情义,有着对于侠客人生的囿限和压抑。
- 张书杰
-
全文[ PDF 1338.0 MB ] 2015.3(1):118-126 共有 1388 人次浏览
|
|
- 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
- [摘要]海南黎锦被称为黎族的“文化核心载体”、海南文化首要象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黎锦的演进与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生存范式、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民间信仰及价值理念等密切相关,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黎锦具有隔离蚊虫、调节温度的功用,从精神层面看,黎锦还具有生命意义、终极皈依,人伦仪轨、族别标识,情感表达、个体自我确证等功用。
- 冯建章
-
全文[ PDF 1241.0 MB ] 2015.1(1):118-126 共有 2591 人次浏览
|
|
- 从民间叙事看辽宁锡伯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摘要]现代民族发展中,民间叙事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民间表述载体,成为民族成员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辽宁锡伯族共同体进入重构阶段,地方文化精英借由民间叙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表达族群认同。
- 梁爽
-
全文[ PDF 1396.0 MB ] 2015.2(1):120-127 共有 2768 人次浏览
|
|
- 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 [摘要]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空间,壮族先民借助神话想象将陌生的荒蛮之地,转变成“文化圣地”,生成“天、地、神、人”和谐共居的神圣空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立足于壮族各区域的信仰传统,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地认知并传承壮族神话谱系,在延续历史记忆并且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筑新的神圣空间。
- 覃德清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20-130 共有 1448 人次浏览
|
|
-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摘要]在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招兵类经书《杉林女神经》《石林女神经》、诅咒类经书《鬼源经》、禳解祛病类经书《驱咒妮日鬼经》的主人公均为女性,这些经书记录了彝族古代社会狩猎和战争的场面以及彝族社会妇女地位的变迁等。
- 蔡富莲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20-130 共有 1223 人次浏览
|
|
- 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解禁,90 年代恢复,到21世纪得到国家立法保护。节庆中的仪式是超越日常生活、超越世俗的艺术表达,它由特殊的表演场所、象征性的传统符号、专门化的艺术样式和表演者所构成,其基本功能是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世界的和谐。节庆的传承体现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强化认同的历史见证,是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特定的传统社区,由于节庆活动更多地需要集体参与,礼尚往来和互惠关系被周期性的节庆仪式活动不断强化,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生活信念。民间节庆集中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理想和自然秩序的尊重,其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性,又把社会差异性统一起来,转换成公共力量。
- 尹虎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132 共有 111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