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乌布西奔妈妈》的史诗特点
  • [摘要]《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流传于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人中的英雄史诗,构成中国北方英雄史诗带的重要一环,并体现了鲜明的特点:阐扬了集体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了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彰显了突出的女性崇拜观念。她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史诗园林中独树一帜。
  • 郭淑云
  • 全文[ PDF 1240.0 MB ] 2015.1(1):36-44  共有 3708 人次浏览
  • 在历史记忆中重构传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论
  • [摘要]在比较文学视野内,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与深度,是单一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与人口较多民族不同,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群体因人口较少、文化承载能力脆弱、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困难等问题层累,在全球化冲击日趋激烈情况下,他们的传统观念、归属意识、认同情结等渐趋凸显。作为对族群身分认同与建构的一种表意策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通过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以重建传统,在重建传统中塑造族群认同的书写趋向日渐清晰,表述着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意识或身分确证情结。不过,过于强烈而直露的身分建构意识迫使族群历史成为被绑架的书写对象,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表面化叙述渊薮。
  • 李长中,代娜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37-48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 [摘要]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它们不仅叙说了婚俗转型过程中的夫妻纠葛,而且透露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和无意识的隐秘心态。因此,“离去型”故事不仅构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原型意义。
  • 黎亮
  • 全文[ PDF 1335.0 MB ] 2015.3(1):39-46  共有 1696 人次浏览
  • 论旗人作家穆儒丐在东北的翻译文学实践
  • [摘要]现代时期的东北地域文学发展曾一度被研究者们“忽视”。其中,穆儒丐等人在现代文学时期大量的文学创作与文本翻译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使东北地域的文学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序列中的一部分,这些在“流动”过程中的知识分子,在关内和关外搭建起“中心之都”与“边缘之地”的桥梁,为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高云球,王巨川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40-49  共有 1304 人次浏览
  • 《田氏一家言》对楚辞的接受
  • [摘要]浓郁的楚辞文化色彩是容美土司诗人《田氏一家言》的一大特色。《田氏一家言》不仅“纪楚地”“名楚物”,广泛运用楚辞的篇目、意象,而且继承了楚辞的爱国精神与悲怨风格。容美田氏诗人深受楚辞影响,与他们所处的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的趋近性与民族的趋同性导致文化的相同或相似性,以及审美风格的相似性。
  • 杨宗红,张乡里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42-51  共有 2584 人次浏览
  • 《诗经·秦风》与秦国东进过程中周礼、戎俗之消长
  • [摘要]两周之际,秦国东迁,收姬周余民,以周礼、戎俗为特征的周、秦文化长期并存、碰撞、融合。总体上看,秦人东迁过程也是秦人逐渐周化、去戎狄化的过程。《诗经·秦风》诸篇的作者深受姬周文化影响,以周礼为标准,秦人行周礼则美之,行戎俗则刺之。周礼、戎俗消长态势于《诗经·秦风》中可见一斑。
  • 王学军
  • 全文[ PDF 1630.0 MB ] 2015.2(1):44-54  共有 1765 人次浏览
  • 作为表演的卡勒瓦拉
  • [摘要]
  • 劳里·航柯 著,刘先福 译,尹虎彬 审校
  • 全文[ PDF 1248.0 MB ] 2015.1(1):45-55  共有 2909 人次浏览
  • “文化”只能是观念存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核心概...
  • [摘要]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申遗”形成激烈的国际竞争。然而,在人类学尚未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成为两个古怪的概念。通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概念的悖谬性。
  • 蔡华
  • 全文[ PDF 1324.0 MB ] 2015.3(1):47-50  共有 1706 人次浏览
  • 民族性的坚守与文学性的追求———论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作
  •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超越了“原运”时期的创作取向,民族作家不仅以深刻的民族意识去表现和阐释山海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自觉地追求文学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趣味。台湾原住民作家对于民族性的坚守和文学性的追求,其原因在于台湾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及民族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
  • 王志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49-56  共有 1383 人次浏览
  • 侗族作家隆振彪小说中的民族忧思与文化自省
  • [摘要]隆振彪是当代重要的侗族作家之一,其侗乡题材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小说多书写民族观念与外来文明的冲突,也书写侗乡在新的时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现实矛盾与困惑,其深沉的社会忧思凸显了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可贵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自省意识。
  • 张建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50-56  共有 1137 人次浏览
  • 想象的历史与破灭的神话
  • [摘要]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云南永宁纳人亲属制度的研究是学术史上一个珍贵的案例。文章对比了这些研究,试图探讨纳人亲属制度是如何在路易斯·摩尔根历史性神话的框架中变得模糊的,在此基础上,用实际例证回答了亲属制度的变迁是否可以把握的问题。此外,试图说明《写文化》一书所倡导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和“部分真理”的观念,是继路易斯·摩尔根的历史性神话之后一个新的文学性神话。
  • 张帆
  • 全文[ PDF 1340.0 MB ] 2015.3(1):51-58  共有 1387 人次浏览
  •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 [摘要]苏轼自评儋州三年是他三大功业之一。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
  • 周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2-58  共有 1335 人次浏览
  • 部族文化视域下的《关雎》解读
  • [摘要]上古时期,东夷文化中的雎鸠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当雎鸠进入《关雎》时,其刚猛气质仍然得以保留,并成为周人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雎鸠的刚猛气质虽然是礼乐文化所要规范的对象,但诗人并没有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此时的东夷文化与西周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良性发展。但汉唐学者直接从礼乐文化角度解读《关雎》,因此他们并没有发现诗篇的逻辑结构,无形之中回避或消解了雎鸠的刚猛气质。
  • 甄洪永
  • 全文[ PDF 1397.0 MB ] 2015.2(1):55-62  共有 1811 人次浏览
  • 文学人类学源起
  • [摘要]文章以作者主编的一部文学人类学文集为由头,简述了文学人类学在英语世界的一种源起。文章强调,对于此前未能很好沟通的两大学科和领域而言,文学与人类学的打通和互补意味着拓展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同时也将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 菲尔兰多·波亚托斯 著,徐新建,史芸芸 译
  • 全文[ PDF 1252.0 MB ] 2015.1(1):56-65  共有 3671 人次浏览
  • 信仰的世界:北元蒙古音乐与占卜习俗探析?
  • [摘要]文章以明代岷峨山人苏志皋《译语》为核心,对与史诗吟唱密切相关的北元蒙古音乐文化进行了音乐学分析和音乐文献解读,并对占卜习俗进行了探讨,同时揭示了清代宫廷蒙古音乐的历史渊源,并深入阐发了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 范子烨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57-65  共有 1360 人次浏览
  • 地域文化视角中的土家族史诗写作———以《武陵王》三部曲为中心
  • [摘要]《武陵王》三部曲以史诗般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叙事结构,精心绘制出武陵土司最后两百年的历史风情长卷,为两湖地域文学增加了新的标志性符号———武陵,其地域民族史诗写作的得失成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在历史理性与民族情感之间,作家纠正了官方历史的种种偏见,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在民族历史与地域风情的展示方面,作家呈现了“看”与“被看”双重视域所造成的风情幻景与情感困惑。在历史观念更新、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发挥等方面,小说还存在着一些上升空间。
  • 刘保昌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7-64  共有 1082 人次浏览
  •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
  • [摘要]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可视为“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折射出“流散”于异域的华人所携带的文化在遭遇异质性文化后传播的“脉象”。从殖民时代到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不断拓展与开掘,展现了复杂的族群权力关系以及华族心理的调试与转折,对其进行爬梳可以探求多元文化相处和融合的得失,从中寻求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相处、融合途径,有利于不同民族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重新认识彼此,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族裔文学发展提供某种参照性的经验。
  • 贾颖妮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9-70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 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文化骄傲意识与自我救赎心理———兼析《混浊》...
  • [摘要]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台湾原住民文学中混语现象大量出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中混合语码的出现意味着对压迫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与解构,这也基本符合台湾新乡土或后乡土文学中类似现象的美学阐释。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的不同,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混语现象主要试图通过语码移借和语码转换两种语言手段来传承族群文化,呈示救赎心理以及探索民族语言的内在审美功能。虽然抗争和悲鸣的意味犹存,但已然走出20 世纪80 年代单一的文学范式,向着更为文学化、文化化、多维化的方向延续发展。
  • 吴鵾
  • 全文[ PDF 1339.0 MB ] 2015.3(1):59-67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论书面创作对文类形态的重构———以“十七年”(1949-1966...
  •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里,对口相声的生产方式从口头传承转变为书面创作。社会政治、文艺体制、时代美学等众多的因素形塑了相声的书写方式,也规约了书写的内容,并影响到其文类形态与叙事方式。受此影响,对口相声从原先的开放性叙事,转变为线性叙事,其故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而语境化能力则大幅减弱。
  • 祝鹏程
  • 全文[ PDF 1410.0 MB ] 2015.2(1):63-73  共有 1602 人次浏览
  • 乌热尔图小说梦境书写论析
  • [摘要]梦境书写贯穿乌热尔图小说创作始终,构成其极为特殊的向度和标志性特征。梦境在其小说创作历程中表现为写照现实之梦、开掘民族性格特质之梦和追问民族命运之梦。借由梦境,乌热尔图找寻到的不仅是鄂温克民族的本质,还有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文学主题,并以此诗学手段建构出鄂温克民族形象与丛林文学世界。
  • 崔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65-72  共有 1218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