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出土文献与早期《诗经》的口头传统
  • [摘要]出土文献表明,口头传统在早期《诗经》的创作、流传与演述过程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书写文本的形成。从出土“诗”类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早期诗歌的即兴口头创作、套语式的表达、嗟叹词的运用、“歌”体形态的呈现等方式,都展示出早期《诗经》口头创作的遗痕。上古时代“瞽矇传诗”的传统,以及出土“诗”类文献所见诗歌起兴句的同文、音近词的异文、章序的错乱现象,确乎表明早期《诗经》具有口头流传的特征。清华简“诗”类文献标示了早期诗歌多通过歌唱与舞蹈的形式呈现,鲜明地展现了早期《诗经》的口头演述形态。
  • 李秀强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06-124  共有 276 人次浏览
  • 从《显应桥宝卷》看时事故事宝卷的 生成机制与叙事特征
  • [摘要]《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 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 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 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 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式中 被宣演的仪式文艺性质紧密相关。
  • 俞明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07-118  共有 196 人次浏览
  • 李榖、李穑父子仕元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 [摘要]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陈博涵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08-116  共有 381 人次浏览
  • 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重返草原”主题书写
  • [摘要]“重返草原”是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其动物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 的一个主题。他借助“草原—城市—草原”的地理空间转换,在重返草原的呼吁和期盼中传达勇 敢、平等、自由的生命观,追寻信任、爱、忠诚等美好人性,缅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借重 返草原的隐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人类生存的哲思,从多方面拓展了文学审美的视域,表现出 独特的叙事价值。
  • 李春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08-114  共有 382 人次浏览
  • 苏绰《大诰》书写与西魏政权更替
  • [摘要]大统十年(544)后宇文泰系官员大量进入文书机构任职,并逐步取代元魏政权控制朝廷。苏绰《大诰》正是这种权力更替的产物。《大诰》的复古文风通过机械替换固定词汇来完成,具有“以艰深文其浅陋”的特点,本质实为简明的散体时文。“大诰体”为宇文泰集团提供了撰写礼仪文书的捷径,亦标志着新的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 王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09-118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论内蒙古生态小说书写的三个维度
  •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生态小说创作数量增长显著,在生态思想的阐释方面,与当代中国生态小说价值取向趋同;在书写路径的选择方面,回望式书写、寓言化写作、“诗性智慧”表达等三个维度表现突出,体现着民族传统的特质,但因固有创作思维难以超越,影响了小说经典化。
  • 刘亚利(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12-118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俄罗斯历史学派史诗研究述评
  • [摘要]俄罗斯历史学派上承俄罗斯神话学派、传播学派、历史文化学派和历史比较 学派的研究,下启俄罗斯史诗的历史性研究、形式主义研究和演述传统研究,在俄罗斯民间文 艺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弗·费·米勒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历 史文献资料,稽考勇士歌与史实的源流关系,勾勒勇士歌的历时演变轨辙,探究勇士歌演述人在 演述中的艺术创作,其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赵婷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15-126  共有 482 人次浏览
  • 清代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述评
  • [摘要]学界对清代旗人戏曲活动的研究厘清了各阶层旗人的观演剧状况,揭橥了禁戏法令对旗人观演剧的影响,梳理和挖掘了旗人的戏曲创作和剧本收藏史实。这些论著构建了旗人戏曲活动研究的总体认知,有助于深入了解旗人在戏曲发展史中所做的历史贡献。但相关论述在史料的运用广度和研究视野的调整方面仍有待继续开拓。
  • 赵林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17-125  共有 319 人次浏览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元代乐府诗研究述论
  • [摘要]元代乐府诗研究相较于唐前乐府诗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在元诗研究中简要论及,研究的焦点以杨维桢和铁崖派为主,元好问、马祖常、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的乐府诗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21世纪前十年是元代乐府诗多维度研究的开拓期,乐府诗个案研究增多,杨维桢乐府诗研究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域外研究成果突出。元人乐府观、诗题分类、音乐性等问题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乐府学视域下的发展期。乐府诗学的确立,促进了元代乐府诗的文献、音乐、文学方面的研究,但元代乐府诗研究依然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观照。
  • 徐艳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19-130  共有 345 人次浏览
  • 阿来作品中的自然生态观探寻
  • [摘要]藏族作家阿来创作了很多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学作品。从阿来所生活的藏地边缘社会环境、阿来在求学时代及创作初期所接触的各类书籍和知识,以及阿来作品中具体情节、物象的隐喻或象征分析,可以探寻到阿来的创作理念和自然生态观。
  • 栗 军(满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19-124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古典语文学何以推进口头诗学研究 ——以贺大卫对壮族仪式经文的疏解...
  • [摘要]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三本关于壮族仪式经文的译注《杀牛祭祖》《招魂》《汉皇 与祖皇》呈现了进入异文化仪式经文研究时的可操作性步骤:在长期、多次的田野作业中把握 仪式面貌,基于仪式文化背景和精细审慎的手抄本比较与考订,以经文持有者或仪式实践者所 提供的解读为根基,形成对经文的疏解。手抄本与仪式演述之间的差异,可引导研究者进一步 探究口头表达艺术的独特性和仪式经文发挥效力的方式等。
  • 陆慧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19-130  共有 213 人次浏览
  • 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 [摘要]数字语音时代的来临,使基于口语的相关文艺样态得以复兴。新时代语音-口传文艺,在视觉-音频传输中彰显了强大能量,突破了书面文学独占局面。这种后现代式颠覆,让我们返回前现代民族民间史诗等口头传统,形成对口头诗学的再认识。口头传统表现出时间相关性,并在历史时间性上呈现出双向的复述,即代代相传过程中活态创作的前行复述,以及力图追溯并忠实于原本的向后复述。口头传统虽难如书面文学一样遵循规范文本,却仍受制于“万变不离其宗”的古典思维。随着研究视域转向对复述者和听众的关注,口头传统的空间性,即方言叙事和本土叙事对传统进行的命名,为纵向的时间性传统观念增加了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横向维度,而这显然可以成为解答各种文化传统如何走进异域的可能进路。
  • 意 娜(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25-133  共有 301 人次浏览
  • 唐代北部边境地带诗歌意象的生成与表征
  • [摘要]唐代的北部边境是石见清裕笔下的“带状地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界地带横亘的两种或以上民族文化,牵涉的关于财政、军力、制度等问题,是唐王朝能否长久傲然屹立的重要因素。就诗歌发展史而言,这里也是独特的场域。战争问题产生的军事建筑意象、制度变化生成的区域性意象,在北部边境地带中较之一般意义上的北疆更为丰富。由唐人书写的大量诗作,忠实承载并生动演绎了北部边境地带的历史发展与丰富蕴意,为了解和认识唐代北部边境地带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唐代及唐前北部边境地带诗歌意象的演化和凝定,有助于了解其间蕴涵的文化变迁。
  • 米彦青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25-133  共有 313 人次浏览
  • 沈从文在呈贡:一段被忽略的生活
  • [摘要]文章从史料研究出发,考证沈从文在呈贡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精神文化、文学写作、人际交往等“生活内容”,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了许多新史料,较为细致地叙写出沈从文在呈贡近七年的生活面貌,同时记述了呈贡给予沈从文的物质和精神补养,落实了许多历史细节,纠正了已有误解,填补了一些研究漏洞。
  • 李光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26-140  共有 379 人次浏览
  • 知识史与生活史 —口述史研究的理论转向与实践策略
  • [摘要]当代口述史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属性。口述史不能被视作历史书写的补充,而 是具有能动性的知识生产形式,体现为动态的研究面向与实践策略。在口述史的意义世界中, 知识史和生活史的叙事互构、互涉,表征了多元的生活世界本身,是对于生命情态伦理化、意义 化的确证。
  • 牛 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27-138  共有 426 人次浏览
  • 论民间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以“十七年”时期贵州少...
  • [摘要]“十七年”时期,戏剧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文章以该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着力从贵州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普查、贵州苗戏新剧种的实验、贵州国营剧团的少数民族题材剧创作热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利用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 杨 红(黎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31-138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近代旗籍报人文实权的京味小说研究
  • [摘要]文实权的京味小说以“既警人心、复悦人目”为书写旨趣,与近代旗人的救国、 生计意识密切相关。文氏深受梁启超小说创作理论的影响,寄希望于以小说来改良社会,其作 品具有“小说界革命”中的分类意识,推动了纪实小说等小说类型的发展。同时,他在选材运笔 时注重铺陈情节,秉持“善恶有报”的佛学观点,使作品展现出传奇色彩。他的小说书写既有醇 厚的京味表达,也有评书形式的嵌入运用,是满足当时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作品。
  • 杨刘秀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31-141  共有 207 人次浏览
  • 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以“僧伽降水母”为例
  • [摘要]自宋代起,淮河下游地区的“僧伽降水母”传说与另一个当地传说“禹擒无支祁”经常被共同讲述。水母传说并非由无支祁传说转变而来,而是具有独立的起源和本事,其与无支祁传说是嫁接关系,即两个不同文本由于名词混淆而产生了交汇。在此基础上,两传说围绕纪念物“圣母井”发生了合并。同时,二者另有各自分流并向附近地区辐射的传播路径。“合并—分流”模式既反映了纪念物在地方传说传播史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文人话语和民间讲述的密切互动与权力消长。
  • 朱佳艺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34-142  共有 280 人次浏览
  • 从抄本、刻本到仿本:子弟书的文本流动
  • [摘要]在子弟书的流传过程中,北京书坊抄售的抄本与沈阳书坊付梓的刻本,是两大重要的版本系统,反映出子弟书在不同地域流传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与特色。在子弟书走向衰微时,有文人以时兴的题材,对子弟书文本进行戏仿创作。经由书坊抄本、刻本至文人改本的演变,可以看到子弟书由茶馆逐渐进入书斋的过程中,版本形式借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文本形态,同时曲文不断被雅化,又被文人墨客赋予道德教化的意义
  • 李 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34-144  共有 314 人次浏览
  • 1949—197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外译的特点———基于中国大陆...
  • [摘要]1949—1976年共有二百多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英译,其译介特点在于:官方组织译介;以外文出版社和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主要生产平台;作品选译在多维兼顾中突出重点,多维兼顾是指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多文体、多民族、多题材作品的兼顾,突出重点是指重点译介表现爱国主义主题、艺术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 王彦杰 罗宗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39-147  共有 323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