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事件诗学的多模态共轭与民族文学的定位
  • [摘要]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的文艺理论领域中,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陌生化诗学与程式化诗学的分途拓展和对立态势,将民族文学理论推到了某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学者无法以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民族文学做出切实的定位。上述诗学观在文学本质、原则、方法和标准方面的对立,表现为范式论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转换和不可通约关系,导致不同的诗学观无法在同一个场里运作,也造成一般文学理论与民族文学理论之间的龃龉。21世纪以来,事件诗学兴起,为文本与非文本开拓了共同运作的事件场域,将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之间的关系从“范式论”转换到“模态论”的观念视野中,从而为民族文学的定位及其多模态共轭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 张 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377 人次浏览
  • 异域故事的中国之旅:鹿乳奉亲故事考
  • [摘要]郯子鹿乳奉亲故事源于印度民间的苦行者故事,起初被佛教征引,创编为睒子本生故事,三世纪后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众僧为传播佛教义理,有意在宣讲中强化睒子的孝行。唐宋时期是睒子佛子与孝子身份的更迭阶段,睒子本生故事的佛教色彩逐渐消解,孝道伦理日益增强。元明以后,睒子随着二十四孝故事的普及进入童蒙教育体系,州子剡子逐渐演变为周朝剡子,后形讹作周郯子。后世在解读时又演绎出郯国国君郯子说,完成了异域故事的本土化过程。
  • 林 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叶广芩京味家族小说与中国史传传统的再创造
  • [摘要]叶广芩基于自身的家族生活与北京经验,创作了京味小说《采桑子》和《状元媒》,两部书都采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结构,以“单传”“合传”“类传”“自传”的“列传”体式结撰单篇小说,展示人物的主要故事;同时,使用“互见”和“实录”的叙事笔法,塑造出一系列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列传体式、互见法与实录均来源于中国史传传统,叶广芩在承继传统与当下写作中寻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使当代小说体式焕发新生。
  • 王蔚乔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88 人次浏览
  • 版本演进、媒介变迁与声音记忆的重构 ——《穆斯林的葬礼》接受研究
  • [摘要]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20世纪80、90年代引发热议并影响至今,在读者的视野中,《穆斯林的葬礼》并非专业意义的文学经典,而是介入情感的“人生之书”。《穆斯林的葬礼》的接受史,既是小说的阅读史和批评史,同时也是作品的修改史和播出史;既包括批评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有听众基于不同媒介因素获得的情感认同和声音记忆。但文学“有声化”带给听众的情感并非源自作品本身的魅力,这使得其难以维持文学经典长久的生命力。
  • 杨 毅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398 人次浏览
  • 海勒根那小说幻境书写论析
  • [摘要]幻境书写是海勒根那小说的突出特点,玉成作家极高的辨识度和独特性。海勒根那小说中的幻境书写主要表现为奇境与梦境营造两种类型,经由幻境书写,作家展开现实批判,刻画主体强力,把握时代本质,显示出多重选择文化场域中,少数民族作家跨族际书写中国故事的转化力和创造力。
  • 崔 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401 人次浏览
  • 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
  • [摘要]万玛才旦作为典型的“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型作家,其创作与民间文学息息相关。民间文学给予他文学的滋养,他则以创作回馈民间文学:编译民间故事,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广阔的语境里传播;化用民间文学创作小说,既提升了小说形质,又促进了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拓展民间文学,实现了小说艺术的蜕变,也为民间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万玛才旦的文学创作打破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壁垒,实现了提升小说艺术与促进民间文学资源转化的双赢。
  • 于 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706 人次浏览
  • 论少数民族诗人与“第三代”诗
  • [摘要]“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少数民族诗人以非典型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路径,依托于语言鲜活化的艺术冲动与双重文化负压下的影响焦虑,从庞重的文化网络中跳脱出来,开拓日常诗性空间。他们的创作实践突破了移植自西方的民族理论所构筑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框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生成与发展的本土语境出发,在与当代日常的有效联动中,获得建构民族文学中国范式的丰富维度。
  • 黄英豪 魏 巍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392 人次浏览
  • “诗骚传统”与宋金文学共同体形成机制探论
  • [摘要]文章以宋金文学交融关系为考察中心,立足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历史实际,着眼于“诗骚传统”对金代文人文化人格的塑造,以及“诗骚传统”对宋金南北地域文学的弥合两个维度,发掘共时性时空下多民族文学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碰撞交融既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必然方式,也是促成文学史新变、更替与转型的重要动因,从而为中华文学的精神凝聚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宋金文学之间的互动交融则具有典范意义。
  • 郭艳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700 人次浏览
  • 元代奉使宣抚的文学书写
  • [摘要]为整顿吏治,实施行政督责,元朝廷多次派遣奉使宣抚对地方官吏进行整饬和督责,宣抚使臣代表朝廷持节出使,以询民疾苦、黜陟官吏、宣布德泽、兴利除害等。元代奉使宣抚虽是模仿汉、唐、金旧制,但若元朝这样举行之频繁、声势之重、职权之广居却历代之最。奉使宣抚制度不止对元代朝野秩序与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同时也激发了有元一代多民族儒家士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围绕这一活动形成了一种文化和文学现象,催生了大量以奉使宣抚为核心话题的奏章、书牍、碑铭、诗文、民谣俚曲等文学作品,从按问不法、审理冤滞、蠲粮赈灾、禁革科扰、国家运祚、文德治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书写,从而构筑出表现元代社会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与稳固皇权、重整吏治的正统思维文学,也促进了元代文坛同类型文学创作的发展。
  • 任红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88 人次浏览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主题考论
  • [摘要]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意涵丰富、耐人寻味。由司马金龙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分析可知,该屏风漆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孝子列女图。结合类似题材的美术文献和文学作品可发现,司马金龙借鉴了汉晋以来图像叙事与文辞规谏的表达策略,委婉地针对冯太后执政早期的政治生态进行了褒贬讽谏。屏风漆画亦是当时士人心态的缩影,反映出北魏太和年间政治变革、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相关历史细节。
  • 王 鑫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79 人次浏览
  • 元末元诗选本与“台阁”风貌的构建
  • [摘要]元末不少元诗选本从选诗宗旨到实际选辑,均有推崇“台阁”风貌诗的倾向,这与选本建构“台阁”风貌元诗史密切相关。在鸣盛、趋时的文化心理下,选本的序跋多体现出宗尚“台阁”的选诗旨趣。在选诗过程中,选家以馆阁文人群体为中心,弥散至僧、道、山林文士等多种群体,凸显他们共同涉及“台阁”的重合面,构建多层参与、具有时代典型性的元诗史。此种现象已开启明初“尊台阁而卑山林”文学观念之先鞭。
  • 张素梅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394 人次浏览
  • 汪元量岳渎祭祀诗与元初的文化认同
  • [摘要]宋元易代之际,宋室降臣汪元量为元朝代祀岳渎,在岳渎祭祀诗中展现出对身份与观念的重塑。随着汪元量南归,其诗作的流播使南宋遗民真切感受到元朝的大一统建构及对中原礼仪的接续,进而深刻认识多族共通的深层礼制结构、南北共同的历史文化源流。选取汪元量岳渎祭祀诗为个案进行考察,有助于细致了解南宋遗民对元初大一统文化认同的建立过程,深入抉发元朝大一统礼制实践对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谢雨情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708 人次浏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
  • [摘要]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流书写。黄河书写以民族化表达和跨民族言说,呈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黄河书写启发我们思考多民族文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有助于拓展中国河流文学的发展路径。
  • 杨建军(回族)崔 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315 人次浏览
  • 少数民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使命。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民族团结话语、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基础上,呈现乡村书写与个人情感结合、历史变迁与日常生活结合;通过历史叙事展现各民族之间天然的历史联系,民俗叙事体现少数民族作家自觉的文化认同和追求,神话原型叙事蕴含着“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性表达。这些不同的叙事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阐释,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胡 游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245 人次浏览
  • 彝族洪水神话中的共同体叙事研究
  • [摘要]彝族洪水神话是民众关于洪水灾难的集体文化记忆,其重要性在于融汇了灾难叙事和祖先认同记忆,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在关于灾难的神圣叙事中,彝族人民借植物母题演述伐木和洪水的因果关联,表达“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叙事;并借助对人文始祖阿普笃慕表达认同的神圣叙事和节日祭祀仪式,建构六祖分支的祖先共同体叙事,增强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认同感。在洪水灾难的历史叙事中,文字成为彝族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中介,彝族人民进而利用文字丢失母题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共同体叙事,以此有力凝铸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根基。
  • 刘建波(彝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227 人次浏览
  • 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
  • [摘要]借用《达坂城的姑娘》《蔓莉》等少数民族民间曲调,赋予其歌词以新的含义,是动员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战救亡工作的有效形式。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抗战意识;激发民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倡导民族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主要方向。西北地区的民歌改造运动,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抗战热情,强化了其主人翁精神;促进了民歌的传播,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民歌改造与少数民族抗战动员关联及其影响的探索,对于新时代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左安秋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269 人次浏览
  •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颜色符号与民族共同体思想 ——基于认知语言学...
  • [摘要]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黑”“红”颜色符号的艺术想象与书写,认为其符号意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昭示着“个体—民族—国家”统合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该批评路径重新回答了抗战文学的本质形态、象征形式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其中,“红”之符号的“生发图式”隐喻少数民族诗人的血色抗战主体性与诗歌“阻—生”之生命美学意蕴,“黑”之符号的“阻碍图式”喻示了民族集体言说的否定表征,而“聚合”作为两种符号本质存在的形式,在文本本身、文本批评方式及文本意义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往复中表征“个体—民族—国家”渐次递进与构筑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两种颜色符号间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的视阈。
  • 张 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233 人次浏览
  • 江水·市井·神启:张远伦诗歌的“三重奏”
  • [摘要]张远伦诗歌的根系深扎于乡村,从郁水河、诸佛河、乌江到长江的“水系写作”,勾连出其流动于村寨与城市间的创作路径。诗人以日常即景与市井人情为底色,透过卑微内敛的“菜青虫”视角,既还原出生活本真的温度,也使其民族神话色彩与日常神性写作中的“烟火气”与“虚静美”有效平衡,以微量元素支撑起庞大的诗意空间。
  • 蒋雨珊 蒋登科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823 人次浏览
  • “甘南”镜像的文学建构:扎西才让创作的一个侧面
  • [摘要]藏族作家扎西才让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大夏河”“杨庄”“桑多镇”等地理或人文符号亦真亦假,它们是作家依托不同文学体裁建构的文学景观。扎西才让挣脱了简单的个人经验的束缚,反复描绘和勾勒甘南大地的不同面相,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广阔而辽远的问题,进而抵达民族历史的纵深处,寻觅甘南大地的精神文化内涵,构建意蕴深邃的“文学甘南”图景。
  • 高娟娟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219 人次浏览
  • 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史诗类型研究
  • [摘要]史诗是一个以“荷马史诗”为范例的文类概念。随着对西方史诗理论的引介与实践,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神话史诗、原始性史诗、迁徙史诗、复合型史诗等不同史诗类型。东巴史诗的史诗类型、文本内容、演述方式、创编程度皆受仪式的制约,其与以文本、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存在诸多差异,呈现出主题复杂多变、以仪式演述为中心、多模态文本等特征,其类型归属于仪式类史诗更合理。仪式类史诗的提出重在将东巴史诗置于全观视域下考察史诗与仪式之间深层、复杂的关系;整体把握史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史诗的复杂多样性,推动史诗研究可持续发展。
  • 杨杰宏(纳西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1(42):0-0  共有 194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