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
- [摘要]“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
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
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
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
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意义。
- 赵宪章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5-14 共有 413 人次浏览
|
|
- 论辽宋文学的互动特征
- [摘要]辽立国于草原,其文学先天具有游牧民族质朴爽朗的特色;宋承袭中原传统,
其文学则底蕴深厚、发展全面,具有恢弘开阔的正统气象。辽与宋各凭藉其自身的优势,在长时
间的对峙与交往中,以相互竞争为核心方式、以相互影响为基本态势、以相互欣赏为主流格调,
实现了多层面的文化的交流,也形成了两大特色文学的互动特征。二者最终取长补短,在互动
中完善自身并强化了自身特色。
- 董希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5-22 共有 345 人次浏览
|
|
- 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辑存与主题研究
- [摘要]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中,凡收千人以上者现存三部,其中咸丰时期江西宜春黄
秩模所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保存清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最多。通过对该集存录的 27 位女性
笔下的 236 首诗歌予以梳理,发现其主题多样,可分为奉亲思亲、教子诲女、关注现实、咏史怀
古、伤病抒怀、行旅地理等类别,呈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融合,也显现出民族、身
份、地域等典型化特征。
- 殷晓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23-33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
- 论金元赋体的转变
- [摘要]元代科举考赋变律为古源于对宋金两代的反思。金代中后期,张行简知贡举
唯重格律,赵秉文欲矫正此弊而未能完成。金元之际,元好问以理论表达和创作实践批评律赋,
倡导古赋。元代前期,郝经提出屈骚汉赋为《诗》之变体,乃赋之典范。王恽则推动科举考赋制度
的建立。元代律赋衰落,古赋振起,元好问师生群体对此转变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
- 余 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34-45 共有 332 人次浏览
|
|
- 清华简《赤鹄》篇的性质及文化背景
- [摘要]清华简《赤鹄》篇讲述的天巫(附身伊尹)救治夏后传说,叙事立场表现出明显
的崇夏抑商倾向,应是夏遗民传颂的其祖先的异闻逸事。其文献性质既不类《汉志》小说家的
《伊尹说》,也不似《汉志》道家的《伊尹》,而与浅薄不中义理的《百家》更为相近。由于传闻来源
久远,《赤鹄》篇中的神话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赤鹄羹汤使双目“昭然”的特殊药效并不新奇,
《山海经》中的很多动植物就有这样的医药功能;上帝派黄蛇和白兔到人间给夏后施病,这种上
帝降灾于人的观念至迟在商代就已经产生;而巫乌禳除灾异的方法,则与睡虎地秦简《日书》所
记同类灾异的祛除方法非常相似。
- 刘书惠 杨 栋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46-53 共有 294 人次浏览
|
|
- 从民族交融看南侗地区侗族营造叙事的类型与意义
- [摘要]营造是民间叙事的经典题材。在中原古代营造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南侗地区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营造叙事。汉族文化与侗族营造叙事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人牲
奠基”“工匠反制雇主”“神仙助人营造”三类母题。经过加工改编的侗族营造叙事文本呈现与当
地风俗、事件、建筑等相结合的传说化倾向,具有纪实性、解释性、警示意义,及以人作为文本中
心角色的叙事特征。南侗地区的侗族营造叙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
- 刘梦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54-63 共有 993 人次浏览
|
|
- 古藏文“夏当”文献中的“叶安之战”:神话与仪式
- [摘要]甘肃、青海、四川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藏文“夏当”文献,在后期传抄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内容不一、篇幅不等、版本各异的文本,记载了早已失传的“夏当”仪式及其神话的丰富
信息。笔者在青海贵德民间发现的五十部“夏当”文献,较完整地记录了支撑仪式的神话“叶安
之战”的内容。从神话学角度看,“叶安之战”作为解释“夏当”仪式的神话,是通过在仪式中进行
神圣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叶安之战”神话指向对社会世俗规范的强化,对二元对立的宇宙结构
和永恒秩序的维护,以及神、人、鬼三者和谐共存的图景。
- 羊本才让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64-74 共有 292 人次浏览
|
|
- 从昭泽王到秃尾巴老李:焦龙王传说的本土化
- [摘要]焦龙王的原型是一位符箓派道士,传说他能为百姓御灾捍患,受到官府的加
封,被纳入官方祀典,成为山西襄垣一带民间信奉的龙王。随着弘治年间襄垣水官冯氏迁至东
明县龙王冯村,焦龙王传说发生了跨区域的转移,成为冯氏维系家族根祖记忆的主干。传说中
的焦龙王逐渐由妖异形象转化为当地的保护神,并与秃尾巴老李形象结合,影响力和地位超过
官府修建的龙湫祠。这促使焦龙王传说实现本土化,也为理解与阐释明清时期北方移民传说的
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案例。
- 崔广哲 李勇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75-86 共有 312 人次浏览
|
|
- 幻想故事中赠与者的类型和功能
- [摘要]幻想故事中与赠与者有关的情节单元,可根据赠与者的行动目的、行动方式以
及叙事功能,分为行动前因、行动、行动结果三部分。三个情节单元相互独立,因此可以分别对三
个情节单元中的赠与者类型进行划分。行动前因情节单元的赠与者包括有偿型、无偿型;行动情
节单元的赠与者可分为直接赠与和间接赠与两类;行动结果情节单元的赠与者有弥补缺失、预
除灾祸、引发灾祸、惩戒贪念四类。一则完整故事中的赠与者类型是复合形式的。不同类型赠与
者在故事中出现频率的差异,体现了民间故事惯用的结构模式。从功能角度来看,赠与者既可以
是主人公平衡状态的维系者,也可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者,因此,他们是驱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 朱家钰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87-95 共有 265 人次浏览
|
|
- 从“春香歌”到《春香传》:口承、书写及文本间性
- [摘要]板索里“春香歌”是以叙事巫歌的曲调为基础,结合南原地区流布的申冤传
说、烈女传说、暗行御史传说等创作而成。“春香歌”在其文本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多种多样的
书写记录文本,这些文本可据其载体介质、记录手段以及学术参与等因素予以界定。“春香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满足受众和读者的需求,还出现了由板索里辞说改编成板索里小说的贳册
本,及京城本、安城本和完州本等多种刻本,说明抄本与刻本之间既存在关联,亦有差异。其中,
1908 年刊印的完州本《烈女春香守节歌》最受欢迎,这奠定了其权威本的地位。
- 宋贞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96-106 共有 568 人次浏览
|
|
- 从《显应桥宝卷》看时事故事宝卷的
生成机制与叙事特征
- [摘要]《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
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
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
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
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式中
被宣演的仪式文艺性质紧密相关。
- 俞明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07-118 共有 241 人次浏览
|
|
- 古典语文学何以推进口头诗学研究
——以贺大卫对壮族仪式经文的疏解...
- [摘要]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三本关于壮族仪式经文的译注《杀牛祭祖》《招魂》《汉皇
与祖皇》呈现了进入异文化仪式经文研究时的可操作性步骤:在长期、多次的田野作业中把握
仪式面貌,基于仪式文化背景和精细审慎的手抄本比较与考订,以经文持有者或仪式实践者所
提供的解读为根基,形成对经文的疏解。手抄本与仪式演述之间的差异,可引导研究者进一步
探究口头表达艺术的独特性和仪式经文发挥效力的方式等。
- 陆慧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19-130 共有 250 人次浏览
|
|
- 近代旗籍报人文实权的京味小说研究
- [摘要]文实权的京味小说以“既警人心、复悦人目”为书写旨趣,与近代旗人的救国、
生计意识密切相关。文氏深受梁启超小说创作理论的影响,寄希望于以小说来改良社会,其作
品具有“小说界革命”中的分类意识,推动了纪实小说等小说类型的发展。同时,他在选材运笔
时注重铺陈情节,秉持“善恶有报”的佛学观点,使作品展现出传奇色彩。他的小说书写既有醇
厚的京味表达,也有评书形式的嵌入运用,是满足当时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作品。
- 杨刘秀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31-141 共有 1233 人次浏览
|
|
-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群山”地理书写与文化认同
- [摘要]文章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吉狄马加诗歌进行解读,发现其诗歌中的“群山”地
理景观书写形成了独特内涵,拓展了彝族高山文化意象群,把少数民族书写建立在个人体验的
基础上,以族性感染人性,形成融汇彝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复合文化结
构形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获得自我文化意识的世界性定位。
- 于昊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2-148 共有 249 人次浏览
|
|
- 论万玛才旦小说的世界观念和艺术特征
- [摘要]万玛才旦的小说世界虽不乏对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但其间人
物常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虚幻与真实的复杂交织中展开他们的生命故事。所谓的现代
观念影响力虽无远弗届,但无法从根本上规训他们的精神及其所呈示之复杂景象。这些景象神
秘莫测,却并不能被简单地解作“镜中的虚像”,而是呈现出人物精神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其之于普通人精神的巨大的影响力。万玛才旦的小说因此敞开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神圣与世
俗共在,以及虚幻与真实融通的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而深具寓意和象征意味的形式和语言,
则成为其艺术特征生成的基本方式。
- 马佳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9-157 共有 255 人次浏览
|
|
- 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
与魔幻叙事的兴起和消退
-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因小说争鸣、专栏设置和编辑意图等助推,实现
了魔幻叙事的登场。而在“西部文学”的大讨论之后,受作家创作转向、文本的接受与批评反应
冷淡等影响,导致了魔幻叙事的黯然消退。厘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脉络,以知识考古学视角,
追问且解析藏地作家与“魔幻”之风搭界的文学现象。
- 杨 亭 刘 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58-164 共有 248 人次浏览
|
|
-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建构
- [摘要]《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紧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实,充分发挥着媒
体批评的优势,以主流话语引导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文学领域的政策落地;在对少数民族文
学进行整体性盘点和评述的基础上,跻身理论前沿,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
新的范式。
- 李翠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65-176 共有 79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