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建构
  • [摘要]《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紧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实,充分发挥着媒 体批评的优势,以主流话语引导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文学领域的政策落地;在对少数民族文 学进行整体性盘点和评述的基础上,跻身理论前沿,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 新的范式。
  • 李翠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65-176  共有 1193 人次浏览
  • 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 与魔幻叙事的兴起和消退
  •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因小说争鸣、专栏设置和编辑意图等助推,实现 了魔幻叙事的登场。而在“西部文学”的大讨论之后,受作家创作转向、文本的接受与批评反应 冷淡等影响,导致了魔幻叙事的黯然消退。厘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脉络,以知识考古学视角, 追问且解析藏地作家与“魔幻”之风搭界的文学现象。
  • 杨 亭 刘 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58-164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论万玛才旦小说的世界观念和艺术特征
  • [摘要]万玛才旦的小说世界虽不乏对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但其间人 物常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虚幻与真实的复杂交织中展开他们的生命故事。所谓的现代 观念影响力虽无远弗届,但无法从根本上规训他们的精神及其所呈示之复杂景象。这些景象神 秘莫测,却并不能被简单地解作“镜中的虚像”,而是呈现出人物精神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其之于普通人精神的巨大的影响力。万玛才旦的小说因此敞开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神圣与世 俗共在,以及虚幻与真实融通的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而深具寓意和象征意味的形式和语言, 则成为其艺术特征生成的基本方式。
  • 马佳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9-157  共有 344 人次浏览
  •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群山”地理书写与文化认同
  • [摘要]文章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吉狄马加诗歌进行解读,发现其诗歌中的“群山”地 理景观书写形成了独特内涵,拓展了彝族高山文化意象群,把少数民族书写建立在个人体验的 基础上,以族性感染人性,形成融汇彝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复合文化结 构形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获得自我文化意识的世界性定位。
  • 于昊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2-148  共有 360 人次浏览
  • 近代旗籍报人文实权的京味小说研究
  • [摘要]文实权的京味小说以“既警人心、复悦人目”为书写旨趣,与近代旗人的救国、 生计意识密切相关。文氏深受梁启超小说创作理论的影响,寄希望于以小说来改良社会,其作 品具有“小说界革命”中的分类意识,推动了纪实小说等小说类型的发展。同时,他在选材运笔 时注重铺陈情节,秉持“善恶有报”的佛学观点,使作品展现出传奇色彩。他的小说书写既有醇 厚的京味表达,也有评书形式的嵌入运用,是满足当时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作品。
  • 杨刘秀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31-141  共有 1607 人次浏览
  • 古典语文学何以推进口头诗学研究 ——以贺大卫对壮族仪式经文的疏解...
  • [摘要]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三本关于壮族仪式经文的译注《杀牛祭祖》《招魂》《汉皇 与祖皇》呈现了进入异文化仪式经文研究时的可操作性步骤:在长期、多次的田野作业中把握 仪式面貌,基于仪式文化背景和精细审慎的手抄本比较与考订,以经文持有者或仪式实践者所 提供的解读为根基,形成对经文的疏解。手抄本与仪式演述之间的差异,可引导研究者进一步 探究口头表达艺术的独特性和仪式经文发挥效力的方式等。
  • 陆慧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19-130  共有 383 人次浏览
  • 从《显应桥宝卷》看时事故事宝卷的 生成机制与叙事特征
  • [摘要]《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 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 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 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 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式中 被宣演的仪式文艺性质紧密相关。
  • 俞明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07-118  共有 373 人次浏览
  • 从“春香歌”到《春香传》:口承、书写及文本间性
  • [摘要]板索里“春香歌”是以叙事巫歌的曲调为基础,结合南原地区流布的申冤传 说、烈女传说、暗行御史传说等创作而成。“春香歌”在其文本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多种多样的 书写记录文本,这些文本可据其载体介质、记录手段以及学术参与等因素予以界定。“春香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满足受众和读者的需求,还出现了由板索里辞说改编成板索里小说的贳册 本,及京城本、安城本和完州本等多种刻本,说明抄本与刻本之间既存在关联,亦有差异。其中, 1908 年刊印的完州本《烈女春香守节歌》最受欢迎,这奠定了其权威本的地位。
  • 宋贞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96-106  共有 721 人次浏览
  • 幻想故事中赠与者的类型和功能
  • [摘要]幻想故事中与赠与者有关的情节单元,可根据赠与者的行动目的、行动方式以 及叙事功能,分为行动前因、行动、行动结果三部分。三个情节单元相互独立,因此可以分别对三 个情节单元中的赠与者类型进行划分。行动前因情节单元的赠与者包括有偿型、无偿型;行动情 节单元的赠与者可分为直接赠与和间接赠与两类;行动结果情节单元的赠与者有弥补缺失、预 除灾祸、引发灾祸、惩戒贪念四类。一则完整故事中的赠与者类型是复合形式的。不同类型赠与 者在故事中出现频率的差异,体现了民间故事惯用的结构模式。从功能角度来看,赠与者既可以 是主人公平衡状态的维系者,也可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者,因此,他们是驱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 朱家钰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87-95  共有 400 人次浏览
  • 从昭泽王到秃尾巴老李:焦龙王传说的本土化
  • [摘要]焦龙王的原型是一位符箓派道士,传说他能为百姓御灾捍患,受到官府的加 封,被纳入官方祀典,成为山西襄垣一带民间信奉的龙王。随着弘治年间襄垣水官冯氏迁至东 明县龙王冯村,焦龙王传说发生了跨区域的转移,成为冯氏维系家族根祖记忆的主干。传说中 的焦龙王逐渐由妖异形象转化为当地的保护神,并与秃尾巴老李形象结合,影响力和地位超过 官府修建的龙湫祠。这促使焦龙王传说实现本土化,也为理解与阐释明清时期北方移民传说的 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案例。
  • 崔广哲 李勇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75-86  共有 430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