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朝鲜族诗人石华诗歌中的“延边意象”
  • [摘要]石华是朝鲜族文坛的中坚诗人。文章从自我的确立与超越、延边意象与民族文化、时代变革与现实焦虑等三个方面分析石华诗歌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分析以“延边”命名的系列诗歌中的部分文本用典和戏仿的情况,阐述石华诗歌的艺术特色。石华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启了朝鲜族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 金虎雄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69-176  共有 623 人次浏览
  • 新疆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诗歌的美学风格论
  • [摘要]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的很多诗金相玉质,具有“大美无我”“和合温润”和“意境蕴藉”的美学特征。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土著”身份有关,与他受《福乐智慧》的熏陶、与维吾尔族人温润平和的性格有关,也与中国古典诗词、欧美意象派和中国朦胧诗派对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关。
  • 杨晓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61-168  共有 1339 人次浏览
  •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神性书写
  • [摘要]神性写作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标识性特征,近年来被不少诗人忽视。吉狄马加一直秉持神性写作姿态,在诗中对神性进行体认与呼吁,对神性世界进行重构,对罪进行批判揭露并试图寻找精神救赎路径,由此高扬良知、正义、爱与信仰,追寻宇宙真理和终极意义。这种神性写作姿态让吉狄马加的诗歌超脱于日常世俗,而抵达“人类”“世界”的层面,对于纠偏当下诗歌创作所存在的世俗化、庸俗化、琐碎化等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 罗小凤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54-160  共有 536 人次浏览
  • 大诗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另一种可能——基于吉狄马加新世纪创作...
  • [摘要]吉狄马加创作的《我,雪豹……》《致马雅可夫斯基》《不朽者》和《大河》等四首长诗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大诗理念。它们建构起了一套民族志诗学话语,分别从诗学话语表述、诗人内在尺度以及诗歌表现形式三个层面突破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主流写作形成的局限,为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 刘启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46-153  共有 630 人次浏览
  • 论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汉语书写的“间离”新变
  • [摘要]近年来,娜仁高娃和渡澜因佳作频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星。特殊的“间离”表达背后,是蒙汉文化的对话和互渗。娜仁高娃和渡澜身旁的80后、90后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既坚守传统又锐意突破,同时能从容应对并有效传达媒介的变化,带给少数民族文学更多的文化记忆启示。
  • 鄢冬 魏永贵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9-145  共有 562 人次浏览
  • 《云中记》:创伤记忆与文化认同
  • [摘要]《云中记》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忆表现在集体、个体和文本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多重记忆话语被批评为价值态度的含混不明。阿来赋予人物以“中间人”的角色功能,建构了话语之间的对话通道,表现出个体伦理关怀和集体道德责任。《云中记》记忆机制的生成来自于“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语境,在文化创伤层面化解了族群叙事与国族认同之间的身份焦虑。
  • 刘成勇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0-138  共有 1288 人次浏览
  • 他者视角中的“九一八”国难叙事——《没有祖国的孩子》三个文本的比...
  • [摘要]1936年5月舒群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引起高度评价,其后于1936年9月和1938年6月两次被改编为同名话剧。《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三个文本在人物安排、情节设置上都有所变化,在政治意识与审美价值上也呈现出不同形态。但三个文本都保留了朝鲜族小孩果里这一他者形象,这种以朝鲜族他者视角进行的国难叙事,真切回应了民族、国家、时代对文学的需求,在文学普遍描写战争血与火的残酷、深掘国民性隐忧和阶级压迫的诸多范式中独树一帜,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叙事视角。
  • 冯昊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21-129  共有 511 人次浏览
  • 方块白文大本曲曲本文献的类型和传承特点
  • [摘要]文章在白文大本曲曲本调查的基础上,从情节内容和题材来源两个角度,对白族民间传承的曲本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同时探讨了白文曲本文献传承和发展的若干特点,认为白文曲本是大本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曲本文献的历时代际传承和共时社会传抄,强化了白族大本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稳定性和内在活力。反之,白文曲本文献与大本曲艺术的密切关系,也给自身拓展了传承的社会文化空间。
  • 王锋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12-120  共有 528 人次浏览
  • 藏族《诗镜》文本经典化历程论析
  • [摘要]藏族《诗镜》是藏族古典文学的“创作指南”和经典文本。它的经典化过程与常见的文献经典化路径有若干差异,代表了一种步步为营、层层本土化的努力方向,可将之概括为“开创之作—多样并存—选择认同—范式保留—重新命名—理念传播—塑造典型—教育传承”。此外,《诗镜》的经典化路径还具有“译-述”一体和反复经典化的特征,就更容易看清权力持续参与的结果,即从多声部到单声部的统合,进而形成阐释幅度收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交织作用的面貌。在历史阐释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过程中,《诗镜》得以成为经典,并且具备了历史阐释的开放性,具有了跨语际并跨时代的意义。
  • 意娜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02-111  共有 617 人次浏览
  • 北魏《真人代歌》补考
  • [摘要]北魏《真人代歌》内容并不限于鲜卑拓跋一部,甚至不局限于鲜卑一族,而兼有当时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事迹。其中《企喻》一章系鲜卑语,历来无题解,根据蒙古语可考知其为“军歌”“战歌”“武歌”之义。联类考察,可知梁横吹曲《慕容家自鲁企由谷》亦杂汉文、鲜卑语成题,涉及慕容鲜卑起源地问题。《真人代歌》中尚保存有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作品,其宗教色彩不可忽视。此外,《旧唐书》《新唐书》对《真人代歌》记载的分歧与错舛,有助于确定《真人代歌》湮没的下限年代,亦可资管窥《新唐书》的史料来源与编撰情况,并供《新唐书》重新标点整理工作参考。
  • 何靖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94-101  共有 767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