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清末至民国苗族古史研究中的蚩尤叙事
  • [摘要]清末至民国,中国通史编写的一个新特点是王朝更迭历史的书写范式被打破,学者们纷纷采用中国民族史的体例来撰写中国历史。文章梳理了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上古英雄蚩尤从广义的“苗族”祖先,到现代苗族祖先的叙事历程;认为主流中国历史研究对蚩尤与“苗族”关系的叙事,深化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而苗族知识精英对蚩尤与苗族关系的深入阐释,表达了苗族对中原、内地、中华文化的认同。
  • 苍铭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5-12  共有 1289 人次浏览
  • “宗”:格萨尔史诗的叙事程式、传统法则与故事范型
  • [摘要]“宗”作为格萨尔史诗传统中的关键术语之一,学界对其讨论由来已久。文章立足于民族志诗学,对史诗语域下“宗”的意义和功能进行解析。从语词层面来讲,“宗”当被释义为“城堡”,围绕“宗”,史诗中形成了大量的程式化表达,通过解析“宗”及其特性修饰语,可以解码演述人构筑诗行的技巧和法则;作为典型场景,史诗中对“宗”的描述和铺排,不仅向受众传达了包括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内的情节要素,还侧面传达了包括善恶、敌友和信仰在内的重要信息;脱胎于藏族传统建筑的“宗”,其建制符合藏族“宇宙三分”的世界观,而宇宙三分观,恰恰点明了格萨尔史诗“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方地狱完成业果”的叙事结构。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宗”在史诗语域中当被释解为“城堡”,但是其指涉范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城堡”,而具有统摄整个叙事传统的重要功能。
  • 央吉卓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27  共有 547 人次浏览
  • 口头传统中的历史实践——以土尔扈特蒙古民谣《宽广的伊吉勒宰河畔》...
  • [摘要]文章在梳理口头传统与历史关系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志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土尔扈特蒙古人中流传的民谣《宽广的伊吉勒宰河畔》及民众对其进行的诠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民谣在土尔扈特民间传唱的过程中,民众结合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背景对其文本进行解释的实践。文章认为,重视已经定型的口头传统文本的同时,也要关注未定型的言说,且分析未定型言说对于观察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亦至关重要。
  • 那木加甫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28-33  共有 558 人次浏览
  • 从神话到现实:民族文化中的动物与灾害关系及当下意义
  • [摘要]神话与现实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着某种联系。灾害神话中的动物是解释这种逻辑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与人类一样,与灾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天地和万物起源到洪水神话、日月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地震神话,再到现代社会中动物与灾害之间的关系,都显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深入研究动物在古今灾害中的处境对当代防灾减灾也有重要意义。
  • 李永祥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34-44  共有 525 人次浏览
  • 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将灾难研究、文学和宗教研究进行融合,并将普通民众传承和讲述的灾难传说放在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下进行考察,探索灾难是如何被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宗教实践中叙述和建构的,在此基础上用日常政治理论和人神互惠的观念来探究灾难和灾难叙事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和重构。
  • 游自荧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45-53  共有 454 人次浏览
  • 孝道传说的当代建构:以鲁中地区高大姑叙事为中心
  • [摘要]以孝道为主题的民间叙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诸多文类中。通过对鲁中地区高大姑传说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地方民众通过借用地方志与他处家谱中的文字等手段,达成新情节的创编,此后,庙会活动和外地商人的地方融入促进了高大姑传说的传播。文本重构之外,身体实践与景观叙事也加强了高大姑传说的当代传承。孝道传说的当代传承在地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李晓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54-62  共有 475 人次浏览
  • 草原之声与江海之音:东坡之啸及其文学书写
  •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啸意象来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喉音艺术,与北方草原的萨满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道教和方术之士对草原呼麦艺术的吸纳和转化使之成为汉语文化系统中的长啸。苏轼对长啸的文学书写具有典范的意义,这一文学现象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学个案。东坡之啸既是历史中的记忆,也是现实中的表达;既是诗人对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受,也是诗人个体精神的显现。东坡之啸是一种富有审美价值、自然情味、文化内涵的艺术声音,从中原到岭南,从岭南到海南,东坡之啸声声不绝,他在多艰的人生中创造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长啸世界。
  • 范子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63-74  共有 446 人次浏览
  • 论唐代外交使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 [摘要]唐代外交使臣以其远赴异域的边地体验,将新奇的异域风情、独特物产等形诸笔端,拓展了古代民族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古代民族文学内涵。唐代外交使臣其出使行程中所获得的异域文化资源,成为唐代文学发展的"源头活水"之一,并对后世行记类著作的兴盛有深远影响。唐代外交使臣的创作浸润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增进了我们对中华文学的认识。
  • 霍志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75-84  共有 493 人次浏览
  • 清初宗室诗人与汉族文士交游述论
  • [摘要]清初宗室诗人与汉族文士在人性、情感、审美需求等方面展开了深层的文学文化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兼容并蓄、互有交融的人文景观,体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在精神追求、审美心理、情感方式等方面蕴含的一体性。文章以岳端、博尔都、文昭为研究对象,参考诗文别集、诗话笔记、方志、年谱、序跋等相关资料,对他们在汉族文士圈中的文学文化活动加以考察,呈现他们在文学文化方面的生活状态和交游情景,再现清初满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满汉文学交融的具体特征,进而深化对多民族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启示。
  • 冯文开 周春兰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85-93  共有 547 人次浏览
  • 北魏《真人代歌》补考
  • [摘要]北魏《真人代歌》内容并不限于鲜卑拓跋一部,甚至不局限于鲜卑一族,而兼有当时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事迹。其中《企喻》一章系鲜卑语,历来无题解,根据蒙古语可考知其为“军歌”“战歌”“武歌”之义。联类考察,可知梁横吹曲《慕容家自鲁企由谷》亦杂汉文、鲜卑语成题,涉及慕容鲜卑起源地问题。《真人代歌》中尚保存有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作品,其宗教色彩不可忽视。此外,《旧唐书》《新唐书》对《真人代歌》记载的分歧与错舛,有助于确定《真人代歌》湮没的下限年代,亦可资管窥《新唐书》的史料来源与编撰情况,并供《新唐书》重新标点整理工作参考。
  • 何靖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94-101  共有 610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