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少数民族文学政策的政治基础———论“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 [摘要]毛泽东早在延安的时候就提出,不仅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在中央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周恩来专门讲了民族工作中“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也都明确表示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老舍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具体讲了文学中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周扬、陈荒煤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会议上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国家规制和文学政策中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特有的意识形态评价标准。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用文学作品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人类的进步。
- 刘为钦 李琴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5-14 共有 5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史概观
-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文艺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与深化,共同推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研究进程。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史,从理论思考的总体历程、重要理论研究发展史分类、研究方法论的演变等三个方面,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概要性地呈现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批评理论演变的作用与意义。
- 刘亚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5-24 共有 762 人次浏览
|
|
- 从“来自于人民”到“回归于人民”———纳·赛音朝克图诗歌研究
- [摘要]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一些诗歌受到了地方传说的影响,同时因他的诗歌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风物传说,在民众中口耳相传;他作为历史人物也变作传说的主人公,被民众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播。他的诗歌与地方传说相互转化,从而变得更加深入人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作品是如何“来自于人民”又“回归于人民”的。
- 都达启·萨日那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25-32 共有 661 人次浏览
|
|
- 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
- [摘要]神话作为产生于人类文明早期的口头传统,其本质是历史的记忆。有些研究者却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念出发,否认神话对真实历史的反映。神话源于并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神话叙事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相比,更多地表现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在当今的中国神话研究界,我们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神话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 王宪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33-40 共有 1897 人次浏览
|
|
- 讲、念、唱:佤族司岗里演述传统研究
- [摘要]司岗里是佤族最重要的口头传统。大马散社区的司岗里演述可以分为火塘边的司岗里讲述、鬼林里的司岗里念诵、“大房子”中的司岗里演唱三种存在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对应着学界的神话、咒诗与史诗三种文类,它们之间表现为连贯、耦合与交互的关系。其中,“唱”作为一种演述方式是口头传统“创造意义”的有力手段,史诗对神话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与“重述”,唱神话(史诗)更全面并富有意义地呈现了神话。
- 高健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41-49 共有 512 人次浏览
|
|
- 台湾地区歌仔册中的女性书写
- [摘要]清末至日据期,在台湾地区歌仔册的男性话语秩序里,女性鲜活的生命形态受到钳制,她们陷入“不成恶妓、必为良奴”的窄巷中。吊诡的是,在当时台湾地区儒风不振,“歌仔仙”们学识不高的社会现实中,歌仔册却担当了封建道统的捍卫者职责,建构起对庶民女子的道德约束与性别想象。这里耦合着官方与民间微妙的关系譬喻:作为怀揣悲情的文化遗民,歌仔册消化、整合了官方的统治欲望与伦理预期,进而呈现出伪善的“劝世”话语。廊清庶民叙事集体无意识的幻象与迷雾,是对那段离乱岁月里历史留白的关切,也是对官方记录的一种充盈。
- 蔡明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50-57 共有 506 人次浏览
|
|
- 藏族培米人《董氏父系丧葬祖谱》的生死表述
- [摘要]祖谱承载着个体生命经历和族群的集体记忆。四川木里等地自称“培米”的部分藏族中传承着《董氏父系丧葬祖谱》,该祖谱用古藏文撰述,其内容呈现了远古时期培米人的历史文化。文章在探讨该经书的地方性、口头性及其书写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文中所记述的培米人“董氏”先祖对空间的认知与苯教的万物起源思想,神、人、鬼的生命起源三元观和死而归故的生命观,及氏族观念、祖谱中父子相连的家庭历史记忆等,这些为“古西羌”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 完德加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58-68 共有 1339 人次浏览
|
|
- 壮族《董永和仙女歌》“食人”叙事阐释
- [摘要]董永传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歌本《董永和仙女歌》是壮族以自己的方式讲好这一中国故事的典范。在壮族的《董永与仙女歌》故事中,“食人”叙事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同题材故事的显著标志,故剖析“食人”叙事是解读壮族董永传说及壮族文化的关键。 《董永和仙女歌》的“食人”叙事并非影射壮族的野蛮,而是对远古食人习俗的文学再现。故事中的董永与壮族神话中的童灵因“食人”叙事而互涉,且涉及壮族丧葬的移俗。此外,“食人”叙事的移植痕迹明显,其目的与壮族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弘扬孝文化及奉献精神有关。
- 韦亮节 蒙元耀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69-77 共有 1829 人次浏览
|
|
- “花儿”研究中清代文献的使用:学术检视
- [摘要]在“花儿”研究中,一首被冠名为清乾隆年间《循化志》的“花儿”,由于其文献关联的早期时间和文本自身的权威,经常被研究者引用,但各处引文内容、文献出处、介词数量、句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该“花儿”的利用价值在于其牵涉“花儿”学术史研究发端的重大问题,对其文献引用的梳理、引文中的“异文”分析、口传和书面材料的区分、引文规范等相关问题的检讨,为民间文学研究中历史文献的谨慎使用提供启发和借鉴。
- 李言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78-88 共有 494 人次浏览
|
|
-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
- [摘要]桑德拉·多尔比是美国民俗学个体叙事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其研究拓展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确立了个人叙事研究的合法性。她的《文学民俗学与个人叙事》是美国民俗学、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研究个人叙事的学者都难以绕开这本著作。她建构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方法促进了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范式转型。直到今天,她的个人叙事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 毛晓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89-98 共有 486 人次浏览
|
|
- 清代满汉文学的融合及其影响
- [摘要]满人作为清代文学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创作长期以来或以“自我”身份被纳入“清代文学”这一汉语文学史传统,或被后设的民族文学理论视为汉人的“他者”来进行独立的满族文学史建构。然而,这两种认识均易忽视满汉文学融合产生的文学史张力。有清一朝,满人作为文学接受者左右了文学史的走向,更以其创作直接影响了整个清代文学的风貌。同时,满汉作者相互的身份认识亦动态地体现在文学书写当中。
- 刘天宇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99-109 共有 482 人次浏览
|
|
- 马祖常与元代北方文脉
- [摘要]马祖常先世为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汪古部贵族,但后来因深受金代儒风影响而改奉儒学。金亡后,元好问等人积极授学,形成一个崇尚文章之学的北方文脉体系,姚燧、元明善系这条文脉上的重要环节。马祖常的文章气盛貌古,其风格受元明善、姚燧影响很大。马祖常也注重强调元明善承继姚燧的意义,其目的乃是为自己接续北方文脉寻找依据。
- 刘成群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10-117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
- 论北魏盛乐—平城之际的女乐
- [摘要]北魏盛乐至平城初期,从始祖拓跋力微初识礼乐,桓、穆二帝初建乐悬,至道武帝礼乐改制,初步建立起系统性的礼仪制度,陆续融入了中原礼乐文明的基因。以早期代歌、女祭歌舞、《真人代歌》为代表的宫廷女乐,承担了祭祀、燕飨等礼仪功能。道武刘皇后是推动《真人代歌》一百五十章成编的关键人物;邓渊踵事修辞,分章定曲。此时期出土的音乐图物,反映了女乐的基本构架:稳定的乐队组织、器乐组合和表演方式,这对研究北魏早期乐史具有积极意义。而中山宫廷乐人、金石器物的迁入,对平城时期礼乐建设和女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 许继起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18-131 共有 415 人次浏览
|
|
- 西夏拜寺沟方塔《诗集》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
- [摘要]1991年出土的拜寺沟方塔佚名《诗集》,其主要作者为皇帝近侍,至少经三位官员举荐才踏入仕途。《诗集》的主要功用是交际应酬,以五、七言诗歌为主,古、近体兼备;内容以应酬唱和类居多,至少涉及两次西夏文人的雅集活动。《诗集》在艺术上展现出较为纯熟的诗歌创作技巧,反映了西夏诗人对唐宋格律诗的吸收与借鉴。
- 宋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32-140 共有 481 人次浏览
|
|
- 论清代《弹指词》与《饮水词》的接受及其原因
- [摘要]顾贞观的《弹指词》与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在清代有着不同的遭际。前者由平至显,转而至平,再至晦;后者由平至显,转而至晦,再至显。以清代选本为中心考察其接受,能够加深对《弹指词》与《饮水词》特征的了解。探讨造成二者接受差异的缘由,则有助于把握清代词坛的理论更迭与词派兴替。
- 何扬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41-152 共有 1655 人次浏览
|
|
- 论阿微木依萝散文写作的美学风格
- [摘要]阿微木依萝的写作是底层写作标志性的突破,并将引发对于如身份、美学风格、触发机制、可持续性与转型等新问题的思考。阿微木依萝写作具有土、实、诚、拙、生五大美学特质,从写作身份到美学风格在当代文坛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 白浩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53-159 共有 668 人次浏览
|
|
-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误读和再发现———兼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摘要]因作品中丰富的文化符号,田瑛的创作风格往往被贴上“湘西”“土家族”等标签。事实上,田瑛真正的创造性是以看似地域、民族的材料表达超地域、超民族的主题。 《大太阳》在奇诡的想象中寓意生态和权力,《生还》则在神秘的外衣下呈现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将田瑛作为个案,拓展到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一种超越二元论的思考方式成为可能。
- 傅钱余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60-167 共有 1678 人次浏览
|
|
- “小乡土”的文学地理建构———“80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个侧...
- [摘要]“80后”少数民族作家的乡土书写由于立足于边地语境之中,每一位作家的呈现都有着以各自乡土作为一个独特空间(不论是地理意义还是文化意义)所拥有的个性,这一书写营构出的是属于作家自己的文学地理空间,也就是一个“小乡土”的塑形。这样的“小乡土”不仅是作家对故土的执念,也是文学个性和可能性的源头。
- 李晓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68-176 共有 46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