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三起三落”看老舍幽默的命运和处境——以其长篇小说为例
  • [摘要]幽默是老舍作品的重要标签。然而,在其长达40年的创作生涯中,老舍并不是始终与幽默伴随,或将幽默进行到底,而是经历了反反复复、潮起潮落。以往对老舍幽默的研究较少注意到这种动态的追踪。文章以老舍长篇小说为视角,追踪其处理幽默的“三起三落”,并揭示背后的成因,进而讨论幽默在中国现当代的命运和处境。
  • 王卫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5-14  共有 442 人次浏览
  • 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 [摘要]老舍创作语言发生过两次明显变化,矫正过三个“错”。两次变化都涉及方言土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现代汉语史第一期,矫正了“乱用”方言土语和文白相间的“错”;第二次变化弃用方言土语,运用普通话,力求规范化。老舍对汉语规范化和方言土语的态度都存在弃用反复、矛盾游移现象。囿于学科壁垒,语言分析和文学解读分歧较大。
  • 石小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5-24  共有 545 人次浏览
  • 传记、选集和研究的集成——读《老舍自述(注疏本)》
  • [摘要]《老舍自述(注疏本)》不仅是一部充满现场感的作家自传,通过选取作家相关作品,还带有作品选本的作用。选取的作品大多是一般选本较少见到的篇目,甚至包括部分旧体诗词,这对老舍作品普及具有很大益处。同时因为附有注疏,又为自述增添了许多旁证史料和研究成果,加强了可读性,对老舍研究的深入更具有相当价值。
  • 艾翔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25-29  共有 437 人次浏览
  • 重塑蒙古诗歌传统:巴·布林贝赫创作的意义阐释
  • [摘要]继承、借鉴、创新是巴·布林贝赫对民族文学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他本人也用毕生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这一规律。在民族性向度上,他始终将文化传统作为文学创作的根基和起点,全面继承了蒙古族民间文学、古典韵文修辞形式、艺术手法、结构模式、文化心理、审美理想,并汇通古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在开放性向度上,从汉族诗歌借鉴意境与巧思,从俄苏诗歌及西方浪漫主义那里借鉴自由抒情,从外国叙事诗中借鉴“以抒情的方式叙事”的思想,从泰戈尔等人那里借鉴唯美精巧的散文诗创作艺术,并将这些外来因素真正融入到蒙古族民间传统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借鉴、创新三位一体,在抒情长诗、叙事诗、散文诗和自由体诗歌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海日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30-39  共有 428 人次浏览
  • 诗人对民间艺人的礼赞:以巴·布林贝赫散文《长了翅膀的歌——忆琶杰...
  • [摘要]民间说唱大师、著名胡尔奇琶杰去世后,蒙古族当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巴·布林贝赫发表散文《长了翅膀的歌——忆琶杰老人》追忆琶杰。文章基于巴·布林贝赫一文,通过对琶杰吸引听众的技艺、精湛的语言艺术及他的胡仁·乌力格尔说书、英雄史诗、好来宝、民歌的内容主题的综合分析,从诗人的视角阐释琶杰既是蒙古族杰出的艺术家和语言大师,也是当代民间艺人学习之楷模。
  • 朝格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40-46  共有 447 人次浏览
  • 祖国颂与哥萨克悲歌:玛拉沁夫与肖洛霍夫比较研究
  • [摘要]玛拉沁夫小说《茫茫的草原》的情节人物等深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影响,但后者笔下的哥萨克人没有融入国家意识形态符号秩序,以悲剧结尾,而前者笔下的蒙古族人获得了国家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成员身份。此因玛拉沁夫坚守塑造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初衷,讲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国故事。
  • 黄肖嘉 张佳琪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40-46  共有 452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话语样态
  •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以其较为丰富的话语样态,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若干体裁中极具代表性,呈现了多元化、多声部和多样性的写作特征。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族群文化抒情、“十七年”文学模式的延续、口语诗与意象消减、流动与现代性、工人书写等多种话语样态。从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话语走向来看,中国多民族文学创作由“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题高度聚集性转向了更具文化多样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新型写作。
  • 邱婧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55-64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晚清八旗诗歌中的“中华”意识
  • [摘要]晚清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等一系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重大事件,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这个时期,全国包括八旗进行了英勇抵抗,八旗中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除了书写个人情感之外,将“黄帝胄”“中华”“华夏”入诗,抒发了全国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愿望,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华”意识,并以此为核心展现了对国家局势强烈的忧国情怀,从而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以诗证史的作用,因此也就具有特殊价值。
  • 张佳生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65-73  共有 494 人次浏览
  • 北宋文人的“谏诤”观与文学实践——以宋夏关系为考察中心
  • [摘要]受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北宋文人的“谏诤”观呈现出以“大一统”和民本思想为出发点的时代性特征。宋夏关系是主导北宋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推助北宋文人谏诤精神形成的主导原因。在北宋的诗文、奏议中,我们随处可见文人对宋夏关系全方位的展现与评判,从中可以窥探北宋文人富有时代性的“谏诤”观念。有鉴于此,文章以宋夏关系为研究视点,集中讨论北宋文人“谏诤”观念的生成背景与创作实践,以此对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层观照。
  • 郭艳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74-82  共有 524 人次浏览
  • 金章宗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 [摘要]金章宗在位约二十年间,国力盛极而衰,文学平缓上升。他雅好文辞,改革科举制度,重用和关心文人,营造出有利于文学发展的环境。他经常发表一些精要剀切的文学评论,鼓励和鞭策文人,引导文人创作活动。他天资聪颖,咏物词、写景诗清雅纯熟,标志着完全融入汉语文学的巨大进步。金章宗朝为金末文学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的积累。
  • 胡传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83-91  共有 353 人次浏览
  • 闺阁与礼闱:盛昱《红楼梦赋图册》的两个批评视角
  • [摘要]盛昱《红楼梦赋图册》是由《红楼梦》小说“元典”到题咏之作沈谦《红楼梦赋》,再到由赋之“语像”而形成的、异于直接从小说文本衍生而出的“图像”之作。因“赋”的渗入而使小说与图像产生距离感,这便在从“语像”到“图像”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闺阁昭传”与“移情”礼闱的文化内涵,实现由“我注红楼”到“红楼注我”的转化。
  • 王思豪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92-102  共有 465 人次浏览
  • 《踏摇娘》演变考论
  • [摘要]《踏摇娘》源自社会生活,随时代与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艺术再造与加工,于唐代开元年间发展为较成熟的教坊剧目,今存文本以唐代《教坊记》《隋唐嘉话》《通典》所载最具代表性。检校诸本所记,则《踏摇娘》演变形式的重要阶段依次为:北齐前的踏歌抒情表演雏形,北齐时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踏谣”叙事,隋末融入舞蹈、歌唱、审美等因素的“踏摇”综合表演,入唐后逐步定型过程中向《谈容娘》的表演形式靠拢并引发论争。虽然每一历时阶段的发展并不均齐,但总体上呈现出兼采多种艺术形式、调适于社会发展需求的渐进特点。
  • 罗世琴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03-112  共有 470 人次浏览
  • 读李锋《容美土司家族文学交往史考论》
  • [摘要]李锋的《容美土司家族文学交往史考论》是古代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力作,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三,即对“土司子弟入学”制度及其影响性的研究,对容美土司家族文学交往史的系统性梳理和整体性把握,以及考证过程中对地方志等文献的娴熟运用。这不仅对于土司文学、土家族文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古代民族文学的研究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多洛肯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13-118  共有 383 人次浏览
  • 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
  • [摘要]在浙江海盐“待佛”活动的仪式文本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神歌抄本《伏羲王》很早被公布,因涉及兄妹婚母题而被神话研究者经常使用,其实它只是被改造过的节选本。现通过对原抄本的细读,结合实际的仪式过程,发现它袭用了道教的神灵框架,本名应为《三天三宝》,展示的却是盘古、伏羲和神农的远古“三皇”神话,在承袭过程中有所新创,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神话地层”的层累、叠压、打破诸状况,以及其中蕴含的现实性功能导向。
  • 陈泳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19-127  共有 497 人次浏览
  • 《玛纳斯》史诗的早期演述:以厄尔奇乌鲁为中心
  • [摘要]探寻《玛纳斯》史诗的早期演述者是史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且其热度持续不减,相关讨论亦可谓见仁见智。文章根据柯尔克孜族民间传说和《玛纳斯》的文本内容,阐释了该史诗“第一位演唱者”———主人公英雄玛纳斯的四十勇士之一厄尔奇乌鲁的演述活动;并在与荷马史诗比较的基础上,对《玛纳斯》的早期演述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28-137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 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与信仰
  • [摘要]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身怀绝技的七位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是由AT513“奇能异士来相助”(“超凡的好汉弟兄”)和AT653“兄弟皆好汉”(“才艺高强的四兄弟”)两个民间故事类型形成, AT513和AT653民间故事类型提倡超凡的英雄彼此团结,合作完成各种艰难任务的主题。七个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英雄主义的传统和北斗七星信仰的完美结合。在提倡“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的当今世界,以上两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 乌日古木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38-148  共有 478 人次浏览
  • 郝苏民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在场者”的历史表述
  • [摘要]郝苏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民间文艺研究领域,迄今六十余年持续关注多民族民间文艺, 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他以“在场者”的身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高等院校民间文艺理念、研究旨趣的分野。正因他对两者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促成了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所开始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多学科融通建设历程。
  • 毛巧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49-156  共有 418 人次浏览
  • 口头传统与华北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以莱芜吕氏祖先传说为中心
  • [摘要]口头传统是了解华北宗族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关于华北宗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文字记述,却忽略了文字叙事与口头叙事之间的差异,前者带有明显的士大夫文化特征,而地方化和日常化的口头叙事结构却为我们探究华北宗族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呈现出民间宗教传统与宗法原则的整合与分野。
  • 任雅萱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57-165  共有 440 人次浏览
  • 对话:文化直觉、艺术实验和合作人类学
  • [摘要]019年11—12月,乔治·马库斯(George E. Marcus)和迈克尔·费彻尔(Michael J. Fischer)应邀访问云南大学,参加“绘画人类学的多学科实验:国际研讨会和人类学绘画展”。会展期间庄孔韶与两位学者多次交谈,其中11月28日下午(会展前)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茶馆的座谈就文化直觉、艺术实验与合作人类学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度交流。该稿根据此整理翻译。在场人士包括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和柳、张俊龙、龚诗尧、茶艺师。本文已获庄孔韶、马库斯、费彻尔授权发表,由和柳翻译、整理。
  • 庄孔韶 乔治·马库斯 迈克尔·费彻尔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66-176  共有 42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