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事件诗学的多模态共轭与民族文学的定位
  • [摘要]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的文艺理论领域中,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陌生化诗学与程式化诗学的分途拓展和对立态势,将民族文学理论推到了某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学者无法以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民族文学做出切实的定位。上述诗学观在文学本质、原则、方法和标准方面的对立,表现为范式论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转换和不可通约关系,导致不同的诗学观无法在同一个场里运作,也造成一般文学理论与民族文学理论之间的龃龉。21世纪以来,事件诗学兴起,为文本与非文本开拓了共同运作的事件场域,将文本诗学与非文本诗学之间的关系从“范式论”转换到“模态论”的观念视野中,从而为民族文学的定位及其多模态共轭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 张 进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58 人次浏览
  • 异域故事的中国之旅:鹿乳奉亲故事考
  • [摘要]郯子鹿乳奉亲故事源于印度民间的苦行者故事,起初被佛教征引,创编为睒子本生故事,三世纪后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众僧为传播佛教义理,有意在宣讲中强化睒子的孝行。唐宋时期是睒子佛子与孝子身份的更迭阶段,睒子本生故事的佛教色彩逐渐消解,孝道伦理日益增强。元明以后,睒子随着二十四孝故事的普及进入童蒙教育体系,州子剡子逐渐演变为周朝剡子,后形讹作周郯子。后世在解读时又演绎出郯国国君郯子说,完成了异域故事的本土化过程。
  • 林 玲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710 人次浏览
  • 叶广芩京味家族小说与中国史传传统的再创造
  • [摘要]叶广芩基于自身的家族生活与北京经验,创作了京味小说《采桑子》和《状元媒》,两部书都采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结构,以“单传”“合传”“类传”“自传”的“列传”体式结撰单篇小说,展示人物的主要故事;同时,使用“互见”和“实录”的叙事笔法,塑造出一系列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列传体式、互见法与实录均来源于中国史传传统,叶广芩在承继传统与当下写作中寻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使当代小说体式焕发新生。
  • 王蔚乔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1230 人次浏览
  • 版本演进、媒介变迁与声音记忆的重构 ——《穆斯林的葬礼》接受研究
  • [摘要]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20世纪80、90年代引发热议并影响至今,在读者的视野中,《穆斯林的葬礼》并非专业意义的文学经典,而是介入情感的“人生之书”。《穆斯林的葬礼》的接受史,既是小说的阅读史和批评史,同时也是作品的修改史和播出史;既包括批评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有听众基于不同媒介因素获得的情感认同和声音记忆。但文学“有声化”带给听众的情感并非源自作品本身的魅力,这使得其难以维持文学经典长久的生命力。
  • 杨 毅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80 人次浏览
  • 海勒根那小说幻境书写论析
  • [摘要]幻境书写是海勒根那小说的突出特点,玉成作家极高的辨识度和独特性。海勒根那小说中的幻境书写主要表现为奇境与梦境营造两种类型,经由幻境书写,作家展开现实批判,刻画主体强力,把握时代本质,显示出多重选择文化场域中,少数民族作家跨族际书写中国故事的转化力和创造力。
  • 崔 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704 人次浏览
  • 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
  • [摘要]万玛才旦作为典型的“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型作家,其创作与民间文学息息相关。民间文学给予他文学的滋养,他则以创作回馈民间文学:编译民间故事,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广阔的语境里传播;化用民间文学创作小说,既提升了小说形质,又促进了民间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拓展民间文学,实现了小说艺术的蜕变,也为民间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万玛才旦的文学创作打破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壁垒,实现了提升小说艺术与促进民间文学资源转化的双赢。
  • 于 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1246 人次浏览
  • 论少数民族诗人与“第三代”诗
  • [摘要]“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少数民族诗人以非典型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路径,依托于语言鲜活化的艺术冲动与双重文化负压下的影响焦虑,从庞重的文化网络中跳脱出来,开拓日常诗性空间。他们的创作实践突破了移植自西方的民族理论所构筑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框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生成与发展的本土语境出发,在与当代日常的有效联动中,获得建构民族文学中国范式的丰富维度。
  • 黄英豪 魏 巍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664 人次浏览
  • “诗骚传统”与宋金文学共同体形成机制探论
  • [摘要]文章以宋金文学交融关系为考察中心,立足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历史实际,着眼于“诗骚传统”对金代文人文化人格的塑造,以及“诗骚传统”对宋金南北地域文学的弥合两个维度,发掘共时性时空下多民族文学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碰撞交融既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必然方式,也是促成文学史新变、更替与转型的重要动因,从而为中华文学的精神凝聚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宋金文学之间的互动交融则具有典范意义。
  • 郭艳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1231 人次浏览
  • 元代奉使宣抚的文学书写
  • [摘要]为整顿吏治,实施行政督责,元朝廷多次派遣奉使宣抚对地方官吏进行整饬和督责,宣抚使臣代表朝廷持节出使,以询民疾苦、黜陟官吏、宣布德泽、兴利除害等。元代奉使宣抚虽是模仿汉、唐、金旧制,但若元朝这样举行之频繁、声势之重、职权之广居却历代之最。奉使宣抚制度不止对元代朝野秩序与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同时也激发了有元一代多民族儒家士人的政治参与热情。围绕这一活动形成了一种文化和文学现象,催生了大量以奉使宣抚为核心话题的奏章、书牍、碑铭、诗文、民谣俚曲等文学作品,从按问不法、审理冤滞、蠲粮赈灾、禁革科扰、国家运祚、文德治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书写,从而构筑出表现元代社会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与稳固皇权、重整吏治的正统思维文学,也促进了元代文坛同类型文学创作的发展。
  • 任红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1214 人次浏览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主题考论
  • [摘要]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意涵丰富、耐人寻味。由司马金龙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分析可知,该屏风漆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孝子列女图。结合类似题材的美术文献和文学作品可发现,司马金龙借鉴了汉晋以来图像叙事与文辞规谏的表达策略,委婉地针对冯太后执政早期的政治生态进行了褒贬讽谏。屏风漆画亦是当时士人心态的缩影,反映出北魏太和年间政治变革、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相关历史细节。
  • 王 鑫
  • 全文[ PDF 0.0 MB ] 2024.4(0):0-0  共有 1214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