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法式善与乾嘉之际的元诗接受
  • [摘要]作为一名蒙古族诗人、学者,法式善对元诗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在《四库全书》馆任职期间,购买和抄录大量元人诗集,并积极参与元诗文献的整理、传播与研究。清人批评元诗,或者以唐音来观照元诗,或者将元诗与宋诗并举,但受王士禛、翁方纲和袁枚的影响,法式善具有较为融通的诗学思想,能够平等对待唐、宋、元、明、清诗。法式善在批评实践中将元诗和清诗进行比较,充分肯定元诗自身的风格与特质,与《四库提要》代表的官方诗学话语,其批评方法有相通之处,但立场并不一致。法式善在元诗接受史和清代诗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罗鹭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12  共有 1479 人次浏览
  • 《黔诗纪略》收录诗歌年限考略
  •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黔诗纪略》只辑明代黔诗,此属误解。《黔诗纪略》不仅录明诗,也录清诗。莫友芝对易代之际诗人的朝代归属处理方式及其“存人”“存诗”编纂思想是其《黔诗纪略》收录清诗的主要原因;这一误解易使《黔诗纪略》材料误用,忽略其所录清诗的价值。
  • 何水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3-23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田雯《东川女官歌》与两幅“女官图”
  • [摘要]清初诗人田雯《东川女官歌》以黑彝女官为题材,该诗行文之中显露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男性诗人、异族观者的综合眼光。诗中的东川女官,疑是当时东川的“老安氏”,田雯借诗表达了对这一老妪暗中操控、干扰政事的无比反感。田雯的女官诗被康熙《贵州通志》和乾隆《皇清职贡图》以不同的方式图解。“罗鬼女官”成为乾隆时代及之后的诸多诗人的选题,这可能是田雯《东川女官歌》、康熙《贵州通志》“女官出行图”及《皇清职贡图》中的“倮罗妇图”的传播与影响的结果。
  • 占跃海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24-31  共有 2362 人次浏览
  • 《田氏一家言》的文学批评方法及特色
  • [摘要]《田氏一家言》中的批评主体,主要由土家、汉两族批评家组成。他们分别采取“选本”“论诗诗”和“评点”三种经典的批评方法,对土家族田氏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实践。批评家运用这些批评方法,既站在各自的角度表达观点、展现特征,又相互补充,达成诸多共识,共同构建了《田氏一家言》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学价值的认识和肯定,以及主张“真”“雅”诗风等理论和观点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李锋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32-41  共有 1493 人次浏览
  • 《田氏一家言》对楚辞的接受
  • [摘要]浓郁的楚辞文化色彩是容美土司诗人《田氏一家言》的一大特色。《田氏一家言》不仅“纪楚地”“名楚物”,广泛运用楚辞的篇目、意象,而且继承了楚辞的爱国精神与悲怨风格。容美田氏诗人深受楚辞影响,与他们所处的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的趋近性与民族的趋同性导致文化的相同或相似性,以及审美风格的相似性。
  • 杨宗红,张乡里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42-51  共有 2661 人次浏览
  •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 [摘要]苏轼自评儋州三年是他三大功业之一。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
  • 周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2-58  共有 1364 人次浏览
  •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
  • [摘要]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可视为“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折射出“流散”于异域的华人所携带的文化在遭遇异质性文化后传播的“脉象”。从殖民时代到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不断拓展与开掘,展现了复杂的族群权力关系以及华族心理的调试与转折,对其进行爬梳可以探求多元文化相处和融合的得失,从中寻求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相处、融合途径,有利于不同民族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重新认识彼此,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族裔文学发展提供某种参照性的经验。
  • 贾颖妮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9-70  共有 1682 人次浏览
  • 转型期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族性空间、对话与互文
  • [摘要]中国在当代和现代转型期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语言问题上具有复杂的对话与互文性质,颇具思辨的空间;而这最直接体现在作品族性空间的构建之中。文章以彝族现代诗及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案例,辅以相关论述的检视,对族性空间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语言问题的复杂性。
  • 王植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71-82  共有 1414 人次浏览
  •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兼论刘大先《文学的共和...
  • [摘要]新时期以来,诸多研究者先后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观进行重新构建与反思,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推进与发展,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一书以多元视角切入对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建构的讨论,从“史”“论”“文本”“影像”“田野”等部分各自进行聚焦论述,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史,在多元化语境下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基于对若干文学文本、电影和田野调查样本的考察,提出了“文学共和”的本土批评形态,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史建设提供了较有意义的参照。
  • 邱婧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83-90  共有 2171 人次浏览
  • 《长河》的“神”与“形”
  • [摘要]80 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植根于民族本土,以沉静的笔调执着于西海固的书写,与80 后喧嚣纷闹的现代都市叙事大异其趣。《长河》是其成熟之作,是典型的散文化小说,具有主题内容上的“神”之聚和叙事形式上的“形”之散相结合的特点,呈现出“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 刘朝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91-95  共有 131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