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与评价体系
- [摘要]宣传民族政策、讴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也是少数民族文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维度。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主题,使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加具体,少数民族文学的评价体系也由此出现转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国家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双向主动选择。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只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定语境中才得以解释。
- 李晓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5-17 共有 530 人次浏览
|
|
-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及思考
- [摘要]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是当代少数民族文艺政策的重点,其发展史有建国初"十七年"建构期、20世纪后20年拓展期和21世纪初20年深化期三个重要阶段,也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即丰富多样、突出重点和主线、国家地方联动中有分工。总结思考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史,可得出三点结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文艺政策始终是制定实施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的基础;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少数民族作家培养政策要进一步聚焦全面提高作家水平和质量。
- 罗宗宇 王彦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8-29 共有 1226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述略
- [摘要]考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依靠早期中共党员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文艺活动、社会团体的文艺实践、报纸刊物的文艺宣传以及苏联的文艺工作等传播路径,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并对新疆现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宋骐远 邹赞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30-39 共有 856 人次浏览
|
|
- 再论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关系
- [摘要]英雄史诗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主题、情节等方面的某些相似性特征,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有时候难以区分,但勇士故事是有别于英雄史诗而独立存在的文类,这一点毋庸置疑。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对家庭斗争型史诗这一特殊类型史诗的形成问题进行多方面考证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家庭斗争型史诗是在同样内容的勇士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 仁钦道尔吉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40-44 共有 489 人次浏览
|
|
- 从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论郎樱与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演进
- [摘要]郎樱由《玛纳斯》的翻译工作开始,进入到更广范围北方民族英雄史诗及相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之中。其研究对象、问题意识与方法论,从史诗的翻译与传播到文本的美学分析与历史探源,从区域史诗比较到中华文学通史观的形成,从主题与形态的理论探讨到动态田野的文化自觉,见证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由“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的演进。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曲折脉络,显示出这个学科的人民性、现实感、历史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 刘大先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45-53 共有 512 人次浏览
|
|
- 《玛纳斯》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以郎樱为中心的讨论
- [摘要]中国《玛纳斯》学是世界《玛纳斯》学最为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响应党的号召,筚路蓝缕不断进取,艰难开拓,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使中国《玛纳斯》学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并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一支生力军。中国《玛纳斯》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各民族几代学者勇于开拓的结果。郎樱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这一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为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叶尔扎提·阿地里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54-69 共有 1301 人次浏览
|
|
- 郎樱对史诗理论的贡献——以突厥-蒙古史诗的比较为中心
- [摘要]郎樱结合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扎实的突厥语族史诗研究功底及深厚的文学理论素养,对突厥语族史诗与蒙古史诗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她的突厥-蒙古史诗比较观照主要体现于母题内涵和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中,尤其是基于史诗母题开展深层文化内涵的探讨推进了前人的研究,不仅为突厥-蒙古史诗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史诗的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 乌日古木勒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70-77 共有 815 人次浏览
|
|
- 诗性基因谱系的延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 [摘要]诗性基因谱系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生成并延续,并且凝练成以诗性思维与诗性智慧为主体的诗性传统。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借助诗性文化基因与审美创造活动,营建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涵容诗性精神特质,构筑诗性空间,让人深度感知诗性智慧的文化魅力,引导现代人从“物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丰富的想象力敞开生命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以“自为”的积极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回归身心愉悦、心境澄明的“诗性人生”境界,实现诗意的栖居。
- 杨丽萍 覃德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78-87 共有 1269 人次浏览
|
|
- 文本、话语及语象:民间故事画的时空叙事关系研究
- [摘要]图像作为叙事行为的一种载体,迥异于话语叙事的顺时性空间叙事模式;而文字叙事在某种程度上虽也具有空间叙事性,但更依赖于线性发展的时间创作手段。话语或文字的图像转译反映了时间向空间的移动,而图像之所以能叙事,则表现了空间对时间的回归,即对话语或文字解读功能的实践。不过,任何图像都有其创作背景和使用语境,所以对文本语境的还原是阐释图像叙事及其创作机制的基础,而对生活语境的探查则是理解图像叙事之于其实践者的意义和价值的关键。
- 孟令法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88-105 共有 464 人次浏览
|
|
- 重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学科的逻辑理路
- [摘要]为了改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长期的失语与独语状态,逐渐走出批评症候,形成不落窠臼的文学批评范式,文学界应重议、重置与重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对其在中华文学与多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属性、功能与作用进行价值重估;在统观视野、世界视野与比较视野的观照下对其批评范式进行转换;在此基础上,着力进行主体性建构,逐步形成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学科范式与话语系统。
- 徐俊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06-114 共有 1787 人次浏览
|
|
- 《王的背影》与满族历史书写——兼及对少数民族叙事的反思
- [摘要]满族作家周建新的《王的背影》在认同国家民族观念的基础上挖掘满族身份意识的复杂生成过程,在普遍意义上发现满族历史转型与人性之间的张力和融合;重构历史叙事中的现实主义原则和理性力量,对当代满族历史叙事的回溯和超越也是对当代少数民族叙事症候的一次指正和挑战
- 朱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15-123 共有 472 人次浏览
|
|
- 评吴道毅《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
- [摘要]吴道毅新著《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是对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史的一种独特书写。该书考察了近百年南方民族文学的话语建构问题,对民族话语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视。该书借助话语理论阐释南方民族文学,较好地处理了理论借用的“语境化”和“再语境化”问题,很好地践行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 樊义红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24-129 共有 972 人次浏览
|
|
- 清代少数民族诗人的灾疫书写
- [摘要]在清代文学谱系中,少数民族诗人的灾疫书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少数民族诗人笔下的灾疫主要有旱灾、淫雨、冷冻等自然灾害和鼠疫、天花、疟疾等瘟疫灾害。他们的灾疫诗大都通过再现惨烈的灾疫景象,反映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巨大破坏,揭示出灾疫之下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面对灾疫,清代少数民族诗人秉承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精神,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书写灾疫、替广大灾民祈祷呐喊,凸显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对于灾疫的发生,清代少数民族诗人有着比较理性的认知,他们既认同天降灾疫的传统观念,也毫不含糊地指出灾疫的人祸因素,对一些地方官吏积极救灾的行为亦不吝赞誉。清代少数民族诗人在进行灾疫书写之时,常以叙述性话语为基调,并将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给合,使此类作品显示出较明显的叙事性特征。
- 马志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30-137 共有 496 人次浏览
|
|
- 朝贡与封禅:南朝《舞马赋》寓意发覆
- [摘要]谢庄和张率的同题《舞马赋》是仅存史册的两篇南朝咏马赋。舞马由吐谷浑朝贡而来,偏安的南朝人追慕大汉盛世,借胡马南舞营造出“四夷来朝”“百兽率舞”和“封禅泰山”的升平气象,并以舞马为符瑞,凸显天命攸归、礼乐先进和身份认同,激发君主奋发进取。《舞马赋》兼具颂圣与讽喻的文体特色,为唐世以降的同类创作提供了范本。
- 李凯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38-147 共有 450 人次浏览
|
|
- 作为“文章”的《儿女英雄传》——论八股文法对文康小说创作之影响
- [摘要]文康秉持以“文章”为小说的创作理念,将八股文法用于《儿女英雄传》的创作。他围绕八股文题目“立意”来塑造人物,效仿八股文起承转合程式来安排小说“缘起首回”与“间架结构”,以八股技法建构故事情节并力避“合掌”之弊,借鉴八股文代言技巧来代小说人物立言并设置代言情境。这些创作方式使其小说文本留有诸多“文章”印记。
- 陈才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48-154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
- 清代驻防八旗科举参与方式的流变与诗歌创作
- [摘要]清代八旗驻防属军事建制,其科举参与方式在历史演进中曾屡遭阻滞。嘉庆年间驻防八旗科举的本地化最终完成,驻防士子与汉城士子由此共享教育环境及教育内容。这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了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并最终使驻防士子及其诗歌创作渐趋“儒化”。驻防旗人科举出仕带来地域间的流动,其诗作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化图景。驻防八旗的科举参与方式推动了驻防旗人诗歌创作的生成与延续,也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 李珊珊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55-165 共有 523 人次浏览
|
|
- 朝鲜半岛《巫山一段云》词调的文化渊源与文学呈现
- [摘要]《巫山一段云》词调通过李齐贤的创作东渐高丽,逐渐成为朝鲜半岛文人纪风土、咏闲情的惯用词调,为词坛互动与词体学习提供了重要载体。其词题形态受到中国景观序列意识、潇湘八景命名方式的影响,组词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巫山一段云》的创作,亦可作为审视中国词史发展的重要参照,是研究词学交流的重要范本。
- 姚逸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66-176 共有 48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