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康熙帝推崇唐诗的“文治”象征意义
  • [摘要]康熙帝在实施文治的背景下,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唐诗、推崇唐诗,试图建构融洽的君臣关系,确立符合“正声”的诗歌标准,而排斥不加节制的情感抒发,具有明确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帝以唐太宗自比,效法唐代盛世,这种特殊的阅读心态,与一般文人纠结于唐宋诗之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于翠玲,刘冰欣
  • 全文[ PDF 1396.0 MB ] 2015.2(1):5-12  共有 2038 人次浏览
  • 耶律楚材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 [摘要]耶律楚材,元朝开国元勋、千古流芳的一代名相。这样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异常,充分施展了宏图大略的伟大政治家,在文化精神上,却远接中国隐逸之宗陶渊明。他将这位近千年前视仕途为畏途的诗人引为“知己”,创作了大量与陶渊明田园诗文化精神相契合的诗文。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的是文化认同,反映出儒释道三者在不同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中的融通与变异。
  • 傅秋爽
  • 全文[ PDF 1405.0 MB ] 2015.2(1):13-22  共有 1905 人次浏览
  • 论耶律铸的乐府诗创作
  • [摘要]在契丹文学史上,耶律铸是唯一一个大量创作乐府诗的作家。耶律铸精通音乐,以左丞相的身分主持制成元代宫廷乐舞《大成乐》,现存乐府诗77首,多数能入乐歌唱,堪称元初乐府诗的代表。耶律铸在《乐府诗集》分类之外,创作骑吹曲辞,为乐府诗增添一个部类;除此之外,他还自制乐府诗题。在用韵方面,耶律铸以北音入韵创作乐府诗,成为《中原音韵》的实践先驱。
  • 和谈
  • 全文[ PDF 1400.0 MB ] 2015.2(1):23-32  共有 1906 人次浏览
  • 法式善与“西涯”
  • [摘要]“西涯”本指地名,位于明代李东阳京城故居附近,东阳因以之自号;清乾嘉时期,法式善居所与“西涯”毗邻,出于对东阳的仰慕,自号“小西涯居士”。法式善曾详考“西涯”旧址,寻访东阳墓址,为之赎墓田,修墓祠,撰碑文,并招友于西涯雅集唱和,征绘西涯图等。此类种种活动,既反映了东阳身后的影响,又展现了法式善的名士风采与清乾嘉诗坛雅集的真实画面。
  • 刘青山,刘月辉
  • 全文[ PDF 1406.0 MB ] 2015.2(1):33-43  共有 2863 人次浏览
  • 《诗经·秦风》与秦国东进过程中周礼、戎俗之消长
  • [摘要]两周之际,秦国东迁,收姬周余民,以周礼、戎俗为特征的周、秦文化长期并存、碰撞、融合。总体上看,秦人东迁过程也是秦人逐渐周化、去戎狄化的过程。《诗经·秦风》诸篇的作者深受姬周文化影响,以周礼为标准,秦人行周礼则美之,行戎俗则刺之。周礼、戎俗消长态势于《诗经·秦风》中可见一斑。
  • 王学军
  • 全文[ PDF 1630.0 MB ] 2015.2(1):44-54  共有 1789 人次浏览
  • 部族文化视域下的《关雎》解读
  • [摘要]上古时期,东夷文化中的雎鸠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当雎鸠进入《关雎》时,其刚猛气质仍然得以保留,并成为周人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雎鸠的刚猛气质虽然是礼乐文化所要规范的对象,但诗人并没有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此时的东夷文化与西周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良性发展。但汉唐学者直接从礼乐文化角度解读《关雎》,因此他们并没有发现诗篇的逻辑结构,无形之中回避或消解了雎鸠的刚猛气质。
  • 甄洪永
  • 全文[ PDF 1397.0 MB ] 2015.2(1):55-62  共有 1837 人次浏览
  • 论书面创作对文类形态的重构———以“十七年”(1949-1966...
  •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里,对口相声的生产方式从口头传承转变为书面创作。社会政治、文艺体制、时代美学等众多的因素形塑了相声的书写方式,也规约了书写的内容,并影响到其文类形态与叙事方式。受此影响,对口相声从原先的开放性叙事,转变为线性叙事,其故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而语境化能力则大幅减弱。
  • 祝鹏程
  • 全文[ PDF 1410.0 MB ] 2015.2(1):63-73  共有 1625 人次浏览
  • 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以《王外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
  • [摘要]蒙古族故事家朝格日布所讲“汉族故事”中的《王外外的故事》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故事情节为架构,以汉族小说中的常见母题和蒙古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为血肉,传递了丰富的民族文学交流信息,为汉族小说的多民族民间叙事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 李丽丹
  • 全文[ PDF 1397.0 MB ] 2015.2(1):74-81  共有 1836 人次浏览
  • “术士斗法避难”故事演变及其丧葬意蕴
  • [摘要]《伍子胥变文》与《前汉刘家太子传》皆运用了“术士斗法避难”故事。此故事情节最早出现在郑玄马融故事中,后在唐佛典、变文、话本、历史演义小说以及唐人注唐诗中都能见到其在相关故事中的运用。在简略梳理此故事传承的基础上,发现其与丁乃通故事类型325A“两术士斗法”故事类型存在一些相似处,并对此故事重新命名。同时,故事中主人公在术士帮助下成功避难的缘由,可从弗雷泽的交感巫术中寻求解释,避难时所用的避难物均具有浓郁的丧葬意蕴。
  • 蒋勤俭
  • 全文[ PDF 1422.0 MB ] 2015.2(1):82-95  共有 1752 人次浏览
  • “梦笔深藏五色毫”:中国古代梦笔传说及其类型分析
  • [摘要]毛笔,在古代,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敏捷才思的物质载体和象征。同时,毛笔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梦笔,便成为古代文人的内在精神诉求。在纷扰的梦笔传说中,梦笔生花是其主体类型,从中衍生出不少其他类型,这种衍变再生产痕迹明显。
  • 刘爱华
  • 全文[ PDF 1393.0 MB ] 2015.2(1):96-102  共有 1911 人次浏览
  • 石宝山歌会持续对唱的基本规则与技巧
  • [摘要]石宝山歌会是白曲创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文化空间,其持续对唱为一对一式,对唱双方多为异性,彼此在年龄、辈分、容貌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对演唱活动构成影响。对唱之所以长时间地持续下去,既缘于歌手对曲词程式的大量运用、遵循皆以意会的“进退之道”和选用单调重复的旋律,也缘于听众的参与式围观。而歌手借以笼络听众的手段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唱词中强调听众的在场,二是以荤言腥语相诱。石宝山歌会的持续对唱是白族民众将狂欢精神付诸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郎情妾意、生死相依”只是表演情境中构建的一种虚拟的恋爱关系。
  • 杨晓勤
  • 全文[ PDF 1398.0 MB ] 2015.2(1):103-110  共有 2851 人次浏览
  •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佤族司岗里神话研究
  • [摘要]在民族旅游语境中,佤族司岗里神话经历了一系列旅游文本化制作流程,对于东道主,它是社区生活中传承已久的神话的一种新的生存形态;对于中介者,它是制造民族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话语形式;对于游客,它是寻求文化震撼与怀旧感的途径之一。
  • 高健
  • 全文[ PDF 1400.0 MB ] 2015.2(1):111-119  共有 2854 人次浏览
  • 从民间叙事看辽宁锡伯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摘要]现代民族发展中,民间叙事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民间表述载体,成为民族成员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辽宁锡伯族共同体进入重构阶段,地方文化精英借由民间叙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表达族群认同。
  • 梁爽
  • 全文[ PDF 1396.0 MB ] 2015.2(1):120-127  共有 2849 人次浏览
  • 阿来的民族文学观
  • [摘要]阿来的民族文学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非母语写作的独特价值;民族文学的民族文化表现。这种民族文学观通过阿来的文学创作得以体现,又通过他的散文加以传达。
  • 樊义红
  • 全文[ PDF 1391.0 MB ] 2015.2(1):128-134  共有 2960 人次浏览
  • “新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意识呈现———《尘埃落定》重读
  • [摘要]文章以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为例,分析当代新边地小说中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塑形,并从三重他者化的形象塑造策略、傻子叙事视角的悖论、民族国家内部秩序和外部形象的双重定位几个方面,指出由于后发现代境遇,该类型小说试图通过建构权力关系镜像,形成“对内”与“对外”的双重参照,因此也具有文化抵抗和文化复制的悖论意义。
  • 房伟
  • 全文[ PDF 1408.0 MB ] 2015.2(1):142-151  共有 2958 人次浏览
  • 西藏新小说“神奇、魔幻、荒诞”审美内涵辨析
  •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西藏文坛的“西藏新小说”,是西藏小说创作在形式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次成功借鉴。由于此,“西藏新小说”在审美风格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了某种家族相似性。神奇、魔幻、荒诞这些原本用来概括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部分审美特征的术语,也被用来解读、阐释“西藏新小说”。这种批评理念的移植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加辨析地挪用则可能会混淆二者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
  • 于宏,胡沛萍
  • 全文[ PDF 1384.0 MB ] 2015.2(1):152-156  共有 2423 人次浏览
  • 论黎族作家群在新世纪的崛起
  • [摘要]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群中,黎族作家群的地域元素及特色较为鲜明。其族群与文化具有相对严密的封闭性与自主性。这个性格鲜明的作家群,在努力保持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亦自觉地无意识地融合了汉语思维、汉语言及观念因素。黎族作家应在黎语思维与汉语表达之间,寻找一种不同民族文化表现之间的互通交融。黎族作家的群体意识已经形成,这与一些重大的经济与文化事件的促成及刺激相关。黎族作家群烙印着一个民族从原始文化、口头文学到现代文明、作家文学这一进程的精神印迹。
  • 郭蕤
  • 全文[ PDF 1390.0 MB ] 2015.2(1):157-163  共有 2916 人次浏览
  • 作为文化景观的文学生产及展示———以新疆兵团女性知青文学创作实践...
  • [摘要]因为新疆兵团特殊的屯垦戍边史,使得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的新疆兵团女知青文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兵团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文献资料也较少,文章在仅有的范围内,以兵团精神为主要线索,融入到当时的历史去研读作品,对这一时期的兵团文学有一个深层次的梳理,同时也为后期的文学发展提供资料的整理。
  • 艾美华,艾维依
  • 全文[ PDF 1390.0 MB ] 2015.2(1):164-170  共有 2060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