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微观书写与雅言俗语:《岁时杂记》中宋代民众节日生活记录
  • [摘要]《岁时杂记》作者吕希哲“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其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节日生活史料。“非日常”节日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凝现,《岁时杂记》聚焦节日生活细节,关注具体而有趣的节俗、节物及节物的精美制作流程,这些微观生活叙述视角体现了宋人的节日审美与节日生活情趣。吕希哲对节日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既有文人诗词的雅致表达,又用世俗俚言俗语、谚语、咒语、俗说、世传等民间语言来讲述民俗事象与民俗活动,使节日生活富有趣味性。
  • 董德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69-176  共有 627 人次浏览
  • 传说、笑话、谣言:“石犀移动致灾”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体裁叙事
  • [摘要]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的考古事件激活了传统厌胜巫术文化和本地的海眼传说,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禁忌叙事快速成型,并演绎为一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守禁表演、伪操演与公共话语表达构成了该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多元场域。该案例说明,官方机构化身网络中的ID号,若遵循了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的法则和伦理,就可以作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主体;叙事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表演,呈现为多元的民间文学体裁;表演主体用主位视角来界定民间文学体裁的行为,扩展了“民”的自由意志的实践范围,承担了引导社会话语的公共责任。
  • 邱硕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60-168  共有 525 人次浏览
  • 《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
  • [摘要]《山海经》究竟于何时传入日本,学界观点不一,需要进行考证与辨析。通过梳理中日文化交流史及《山海经》在中国的传播史可知,《山海经》传入日本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公元一世纪。学界已有的古坟时代传入说,其论据并不可靠,直到四世纪末之前,《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可能性都极低。学界既有的奈良时代传入说,论据并非全都可靠,通过分析可知,《山海经》大约是在四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之间传入日本的;而第一次确切的文献记录出现在九世纪末。
  • 刘雪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51-159  共有 2137 人次浏览
  • 论黄毅《新疆时间》中的“你者”叙述
  • [摘要]《新疆时间》是壮族作家黄毅的散文集,于2016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文章拟从“你者”的叙述角度出发,结合对作家创作的访谈进行分析,认为该作通过“时间”的“你者”叙述,呈现出审美关照下的一种“你我”对话关系中的新疆地域共同生活场景,对反映叙事再现中的地方"共同生活"创作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 王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10-117  共有 1911 人次浏览
  • 生态书写与现代性反思:解读阿来“山珍三部曲”
  • [摘要]阿来在2015—2016年相继推出《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三部中篇力作,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生态之风,更丰富了21世纪以来文学书写的地域景观和人文精神。在被誉为“山珍三部曲”的系列中篇中,阿来以其一以贯之的虔诚与热情倾力书写生他养他的雪域高原和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作家极目所望及笔触之处不只是故土与乡情里的人情世故,更有藏族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与风俗民情,其间的表达与反思彰显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整体观。
  • 张凡 张银蓉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02-109  共有 1575 人次浏览
  • 万玛才旦文学与电影创作的对照研究
  • [摘要]万玛才旦文学和电影的汉藏双语创作,观照传统与现代、边地文化与全球化中的个体境遇,既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其修辞又“去奇观化”。在边地文学、少数民族电影、华语电影谱系下对照分析其作品,对于构建多元一体、千灯互照的中国文学和华语电影具有建设性意义。
  • 张成 孙玥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94-101  共有 564 人次浏览
  • 论田耳的佴城叙事
  • [摘要]土家族作家田耳的小说创作多以其故乡湘西凤凰县作为叙事背景,在小说文本中这一地域被命名为“佴城”,是凤凰和湘西的代名词。作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作为小说叙事的背景,是现实主义写作惯用的手法。田耳有意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域民族历史因子,而以湘西凤凰县及其周边人们的现实生活作为叙事中心,以冷静的笔触无限接近“现实”生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貌。田耳善于将地域文化经验作巧妙的处理和转化,不虚构地域传奇,不拼贴民族符号,只是于看似平静朴素的写实中,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内心,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写实。
  • 刘保昌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87-93  共有 550 人次浏览
  • 德国汉学视野下老舍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 [摘要]满族作家老舍是德国汉学界翻译、研究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译介历程逾七十载,历经遇冷期、高峰期、回落期及低潮期。德国汉学视野下的老舍译介以文学性、审美性阐释取代西方惯常的猎奇性、政治性解读,不断丰富拓展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老舍文学经典的世界性魅力,在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中可谓独树一帜。
  • 张帆 高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77-86  共有 498 人次浏览
  • 老舍笔下的“两个北京城”
  • [摘要]老舍以其纯粹的京味语言和在场性叙事,勾勒出老北京城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刻画了生存于其中的众生群像,形成老舍精神世界与文学作品中对老北京城的独特认知与文化建构——田园牧歌的理想之城与文化记忆的现实之城,二者所形成的张力与缝隙呈现出老舍生命过程的精神世界图景及其蕴藉深沉的北京文化审美意识。
  • 高云球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68-76  共有 556 人次浏览
  • 论老舍对布莱希特的接受与创新——兼及《茶馆》与《四川好人》之比较
  • [摘要]老舍在旅美期间接受布莱希特的影响,且将接受布莱希特史诗(叙事)剧的影响因素带进了《茶馆》的创作。文章从戏剧创作运思过程、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主题表达的哲理深度以及史诗剧叙事形式等方面将《茶馆》与《四川好人》进行比较,揭示老舍对布莱希特的接受与创新。《茶馆》和《四川好人》的先锋戏剧传播,具有独特的戏剧美学价值。
  • 谢昭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59-67  共有 785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