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叙事之思考: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中心
  • [摘要]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被想象和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民族特色与民族差异,由于刻板印象的建立与“被看”视域的束缚,常存在过度书写“民族性”而忽略“儿童性”的现象。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应摆脱“看”与“被看”的视域束缚,将“儿童性”作为提升自身艺术品质的首要标准,探求融入日常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民族性”表达。文章以新时期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当下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叙事选择与艺术品质。
  • 王欢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71-176  共有 703 人次浏览
  • 跨文体写作:论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
  • [摘要]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淡灰色的眼珠》是新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精湛的存在。文章将《在伊犁》视为一个整体,以“文学人类学”方法切入,紧扣其跨文体叙事特点, 重点围绕“声音”“空间”“惯习”等叙事展开分析,揭示它民族志书写与文学虚构的双重文本性, 以及它精湛的文学文本特质,并分析了《在伊犁》所具有的多重跨文化超越性意义。
  • 姚新勇;邓永江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60-170  共有 665 人次浏览
  • 后殖民思考与全球史视野: 解读瓦历斯·诺干小说集《战争残酷》
  • [摘要]瓦历斯·诺干是台湾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泰雅作家,他在《战争残酷》中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战争经验相连结,并始终将之置于后殖民语境进行思考。此外,战后帝国主义遗绪和新殖民主义的侵略亦是瓦历斯批判的重点,从而呈现了具全球史视野的文学景观。
  • 吴明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53-159  共有 749 人次浏览
  • 石舒清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的影像再叙述
  • [摘要]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堪称宁夏当代短篇小说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文章围绕文学到电影的场景摆渡,从重述故事的改编策略出发,解析电影与其原著在意义结构、价值表述等方面的转换与对话。探寻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影像话语的跨界演绎模式,就特定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展开相关讨论。
  • 杨一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45-152  共有 817 人次浏览
  • 20 世纪 40 年代沈从文心态变化探微:以其“五四”运动阐释为...
  • [摘要]沈从文并非典型的“五四新青年”一代,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他频繁撰文谈论“五四”运动,这一举动异乎寻常。比较沈从文撰写于40年代前期与后期的文章会发现:沈从文对“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阐释从赞颂学生的青春之气变为主张学者的君子之风;对进步群体的界定由“少数青年”改为“多数青年”;其思考立场从“批判者”转为“自省者”。这些变化与他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具体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对自身价值经历了怀疑、否定与重估,从“沉默归队”到“沉默工作”,其内在动因早在40年代就已渐显端倪。尽管逐步放弃了尖锐的批判立场,部分改变了作为小众的精英姿态,甚至退出了文学创作领域,然而沈从文在阐发“五四”传统中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仍促成了他在另一专业领域中的“凤凰涅槃”。
  • 黄莹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35-144  共有 609 人次浏览
  • 21 世纪以来达斡尔族小说创作中的萨满书写:两个维度
  • [摘要]新世纪以来,达斡尔族作家在常识化书写、体验性书写两个维度上充分讲述了体现民族文化个性的萨满信仰,甚至将其转化成为影响叙事风度、叙事伦理的重要内容。前者作为萨满信仰的外在型描写,从萨满文化的活态与潜在形态两个角度建构了达斡尔民族的 “地方感”与“民族志”。后者则通过表现与灵性世界相关的“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构成了对民族根性文化的深层次书写。但是,后者的题材选择与讲述范式难免会使内在型的萨满叙事遁入碎片化与意义导向失控的窄胡同。
  • 刘绪才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29-134  共有 636 人次浏览
  • 图像叙述视域中的阿来小说《云中记》研究
  • [摘要]阿来的小说《云中记》以地震后即将消失的藏族村庄废墟为依托,通过对废墟、史诗、仪式、生活诸多图像的叙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灾难伤痛洗礼的人物艰难的精神整合历程。阿来以记忆性复现和想象性重构的图像叙述方式达成人物的主体性构建,实现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 佘国秀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18-128  共有 669 人次浏览
  • 叶限故事中的神鱼叙事及其文化品格
  • [摘要]《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最早有文字可考的灰姑娘故事,亦是百越文化圈共 有叙事。事实上,“叶限”中的“神鱼”情节与印度《鱼往事书》《摩诃婆罗多》相比,具有极大相似性,本文结合“叶限”传播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叙事形态作综合考察,认为文中“神鱼”系自印度 神话故事中脱胎而出。而从文化意蕴来看,以死亡为界,神鱼所呈现出的生命能量状态在前后 期有极大差异,其复生具有两重意蕴:其一,浸润着民间对死亡意识的高度敏感,及民间叙事中带有原始趣味的神秘思维;其二,受印度文化圈流行的幻术影响。另一方面,因果报应观对故事情节推进及主题深化有深刻影响,彰显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念更为人所接受,显露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体现出社会的总体意志。
  • 司聃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10-117  共有 772 人次浏览
  • 论郑文焯词之学问化趣尚
  • [摘要]郑文焯是满族词人之翘楚,由于其学者与词人的双重身份,加之学术风气的影响,他在论词时崇尚“学问”。在词学思想上,他主张以“清空”之体发经籍之光,即将胸中所蕴藏的学问咀嚼酝酿,随情自然涌出不着痕迹;在创作中,他以学问提升胸襟、滋养人格,将佛语、 史识、考据等学问因子打并入词;在词学研究上,他以朴学的方法校勘整理词籍、研究词体的音乐特性。他沟通了词学与学术,深化了清词以“学”复兴的发展模式,加速了清词学问化之进境。
  • 唐何花;魏中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03-109  共有 621 人次浏览
  • 郑文焯词的艺术风貌与词史意义
  • [摘要]清末名家郑文焯论词,主情致、风骨并尊而尤重风骨。其生平简淡,旁通群艺, 养成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艺术化人生态度及创作心理;遣词用语延续本色词艺术传统,擅长发挥各类感觉间的张力,抒写人生冲突性感受;由清丽到清寒的冷色调,源自他清独体验,呈 现出一种由人境、物境至仙境的层深创构的词境特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貌。盛唐以后“移风骨之赏于情致”的诗歌审美趣味,转移至新兴的词体艺术之中。随着词史演进,移情致之赏于风骨,又成为词学批评风尚,郑文焯词学彰显出鲜明的词史意义。
  • 杨柏岭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92-102  共有 673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