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水浒传》蒙古文译本版本考论
  • [摘要]清代是汉文古典小说蒙古文翻译的繁荣期。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其蒙古文译本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和蒙古国存有多部《水浒传》蒙古文译本。通过对诸译本与汉文原著和满文译本进行比勘可发现,存世《水浒传》蒙古文译本中既有直接译自汉文原著的译本,又有转译自满文译本的译本,还有底本来源尚需进一步考索的译本。深入考察《水浒传》蒙古文译本与汉文原著、蒙古文译本与满文译本间的关系,对于清代多族文学交流与文化交融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齐 季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71 人次浏览
  • “兼资文武”:《八旗文经》的文章学图景及满汉共同传统的构拟
  • [摘要]晚清盛昱将时局之坏归因于八旗在文教与武功两方面的没落。《八旗文经》大量选录崇文重武的文章,展示八旗经世之学,宣扬清代前中期八旗在疆防与治边方面的赫赫武功,为盛昱“兴学储才”之说提供了历史范型。作为“第一读者”,张之洞将《八旗文经》的“兼资文武”阐释为三代“文武并重”传统在清代的沿袭,视“兼资文武”为满汉共同的精神资源,赋予此书更大的现实意义。
  • 蔡德龙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67 人次浏览
  • 辽金时期医巫闾山文化内涵的构建与发展
  • [摘要]医巫闾山自《周礼》开始被列为镇山之一。辽金时期医巫闾山的自然属性受到重视,不断被附加以历史人文内涵。医巫闾山文化内涵的生成及发展可分为人文构建与文学书写两个阶段。人文构建中,医巫闾山是耶律倍的封地,因藏书与墓葬功能获得辽代帝王的重视,其特殊地位在金代也得到维护。文学书写中,医巫闾山以高雄秀碧的风光为突出特征,相关诗文融入了江左风光的审美传统,在后世的关注中叠加形成了以医巫闾山为核心的文学流脉。
  • 王 永 陶承昊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63 人次浏览
  • 故事法则与仪式演述:《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 [摘要]“唐僧身世”故事与“取经缘起”故事如何发生聚合,这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玄奘的真实身世较为普通,缺少传奇色彩,讲述英雄人物“特异诞生”的陈光蕊—江流儿故事,逐步取代玄奘的家世背景,形成独特的“唐僧身世”故事,由此弥补了故事结构的缺失。玄奘西行本是“私往天竺”,而“梦斩泾河龙”“唐王游地府”等“取经缘起”故事的汇入,给予了唐僧“奉敕西行”的最高合法性,解决了故事在驱动设置上的不足。“唐僧身世”“取经缘起”与“西天取经”的聚合,不仅受到“故事法则”的影响,是故事演述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仪式文艺功能导向的实践结果。在取经故事的演述中,仪式的荐亡祈禳功能逐步消退,故事的娱乐审美功能日趋突显。
  • 左怡兵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112 人次浏览
  • 温、邢、魏之争与北朝文学观念变迁
  • [摘要]北魏时期,传统诗赋文学的发展遭受了挫折,长期停滞不前;同样以汉语写成的“应用文”在日用中稳步发展,占据了文学的大半江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鲜卑贵族对汉文学的基本理解:“应用文”不仅是“文学”的组成部分,重要性也堪比诗赋。在此文学观念背景之下,诸多北魏士人通过“应用文”写作获取文坛名声,温子升、邢卲和魏收是其中的佼佼者。魏收最初在“应用文”领域向两位前辈发起挑战,但并未成功,于是他另辟蹊径地提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强调应该用赋而非“应用文”评判文才。北齐时期,随着魏收位望日渐通显,其“大才士”论也逐渐超越了与温、邢二人文学竞争的本意,对北齐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北齐重赋的文学观念。
  • 谢 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123 人次浏览
  • “口说”的形态学 ——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言文思想 &nbs...
  • [摘要]白话-文言不是“五四”时期言文之争时代命题的全部内容,言文之下另有形态分类,口说-书写就是隐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言文及文体区分线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多次突出口头“说”的作用,并归纳了由口及书的四种模式和两种转换机制。鲁迅将书写设定为口头语言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口说”向书写转换的理论难题,另一方面则奠定了民众在小说、文学创造上的主体地位,为其书写权力的获得确立合理性。
  • 周争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111 人次浏览
  • 故事传统的遗产化与故事家的讲述自觉 ——基于重庆市走马镇故事保护...
  • [摘要]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工作的开展中,重庆市走马镇的故事传统经历了遗产化的过程。故事传统在地方知识、遗产实践、市场生产等多重话语交织的意义网络中,成为多元主体向外展演的地方标志性文化符号与增进内部认同的身份标识。走马镇的故事家在这一过程中对讲述实践的自觉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促动意义。这种自觉呈现出他们对讲述艺术性的有意增强和对内容及语汇表述方式的保守维系。这种微妙的新旧平衡昭示着遗产化过程所带来的异质性审美期待和民间文化主体自身的生存智慧。
  • 王心怡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58 人次浏览
  • 侗戏《珠郎娘美》文体流变及文本变异研究
  • [摘要]侗戏《珠郎娘美》的戏本经历了明显的文体流变过程,产生了丰富的文本变异。侗戏本的文体流变历经古本、新本与现代舞台本三个阶段,其流变趋势是体例越来越完备,记录越来越科学,发生了全面的现代转型。其变迁原因既有技术与教育的进步,也有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和对侗戏演出环境的适应。辅歌与附文是侗戏本的体例特色,其变异性非常鲜明。辅歌按功能可分为开台歌、散台歌与感谢歌三种,附文则体现了侗戏本新增的作家文学因素。
  • 吴 娟 王 剑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104 人次浏览
  • “三大史诗”在新世纪小说中的现代性再造 ——以《复活的玛纳斯》《...
  • [摘要]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学和文化遗产。21 世纪以来,一批以三大史诗为蓝本的小说创作从诗学传统和人民性精神结构两个层面,实现了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造,总体呈现出一种从去神圣化的世俗英雄书写,到在文化寻根中激发浪漫想象,再到新时代语境下史诗的再史诗化的整体样貌。此外,新世纪小说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建构,体现出二者间的双向互动,为史诗传统的当代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梁增凯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68 人次浏览
  • 多主体共议和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 [摘要]全国范围内基层民间文艺采风者的培育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业已开始,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繁荣为采写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亦体现在徐文长故事的生产中:前期写本及各类审查机制的存在,使徐文长多以正面形象出现;此前被遮蔽的市井属性,又伴随大众期待在叙写者与各类规则、机制协调之中隐隐浮现。20 世纪 90 年代,绍兴文化人群体对徐文长《都来看》故事的三次再生产,反映了该时段的故事生产过程中,文学行动主体通过与市场大环境的互动协商,既为故事增添新鲜意趣,同时又使之缓慢地朝向其原本自在于市井的诙谐模式复归。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广受欢迎的实践过程,也为当下彰显民间文学“文学性”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 梁珊珊
  • 全文[ PDF 0.0 MB ] 2025.1(43):0-0  共有 57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