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空间作为时间表征: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解读
  • [摘要]海勒根那《骑马周游世界》、李约热《人间消息》、吕翼《马嘶》和苏兰朵《白熊》四部小说集从各自的角度围绕草原自然、乡镇小城、大都市三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展开书写。在他们笔下,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处所,也不仅仅是故事展开的场地,而是同时意味着一整套特定的文化价值、思维习惯、情感结构。在这样的空间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形象、行为动作、命运遭际紧密相关并互为阐释。四部小说集的空间书写寄寓、折射出时代经验的变迁,也印证着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现场的某些趋势及特征。
  • 李壮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5-15  共有 1216 人次浏览
  • 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及其问题——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
  •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和艺术样态渐趋多元和广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开始具备成熟而稳定的艺术风格,在深度开掘心灵维度和积极介入现实的创作路径上,敞开了散文写作的内部空间。但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在葆有上述优长的同时,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尤其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的裹挟下,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亦呈现出功利化、封闭化和抽象化的倾向。文章通过对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五部获奖散文集的细部观察和探讨,集中分析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理路及其存在的问题,力图在中正平和的立场中思考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普遍性难题与可能性出路。
  • 乌兰其木格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6-22  共有 607 人次浏览
  • 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新开拓——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 [摘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准确传达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文学追求,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多样的文学手法记录当今的重大事件,歌颂英雄模范的壮举。这些获奖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感觉,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呈现出较高的辨识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在艺术上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成熟;展示了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表现出少数民族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努力。
  • 杨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23-30  共有 714 人次浏览
  • “边地”历史书写中的“自我”想象及其限度——以冯良《西南边》为例
  • [摘要]冯良的小说《西南边》叙述了大凉山三对“彝汉通婚”男女的“爱情”故事,并试图以此呈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西南“边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种叙述中,作者既要通过“历史”结构出长篇小说“史诗性”的宏大意义,又试图“发覆”大历史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文章试图对此展开症候性分析,并由此揭示当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边缘性位置,辨析当代文学"自我"想象模式的限度。
  • 李哲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31-38  共有 596 人次浏览
  •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
  • [摘要]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满族女作家作品形态多样,在形式、主题、内涵、风格等方面不仅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内隐的共同性,一方面表征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文本中内隐着的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当代创新,这其中蕴含着个体女性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主体意识,整体上又普遍呈现出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文化意识。
  • 黄晓娟 郑雪竹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39-46  共有 547 人次浏览
  •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 [摘要]《印度来的情人》是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最后一部话剧。在“十七年”时期,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溢出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旨与规范,创造出写实与写意的双重意态,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创新。同时,该作品还巧妙地将故事嵌入“冷战”世界格局之中并探索了超越“冷战”思维的可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度介入。
  • 张莹 徐志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47-52  共有 545 人次浏览
  • 图文互释与空间转换——论李晨对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 [摘要]李晨版连环画是对沈从文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他通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图文互释的互文式方法塑造了湖湘女子的多情形象;同时,他发挥绘画表现空间的优势,单图与多图相结合,点与面相统一,利用空间的转换既孕育出小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顷刻”瞬间,又展现出连环画连续流动的视觉化叙事特点。这为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改编提供了启示。
  • 赵树勤 路诗滢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53-60  共有 418 人次浏览
  • 鲁迅与歌谣: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参照的考察
  • [摘要]鲁迅最早提倡搜集歌谣,还对北大歌谣运动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他用反讽和戏拟的方式创作了风格独特的"歌谣诗",并且从功能论、阶级论和国民性的角度探讨歌谣的价值;不仅如此,鲁迅的歌谣文艺观还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体现。可以说鲁迅是北大歌谣运动中一个模糊而又巨大的背影,既是歌谣事业的先行者,又是独行者和旁观者,其歌谣文艺实践带有鲜明而独特的"鲁迅印记"。
  • 曹成竹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61-69  共有 1146 人次浏览
  • 食人与孝道:壮族师公抄本《董永唱》的文本、结构与礼仪日常性
  • [摘要]食人习俗作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种表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记录。人类学家的研究多从身体隐喻与仪式实践入手来呈现食人习俗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则力图回溯不同食人习俗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意涵。广西中部的壮族至今在丧葬习俗中仍保留着食人传说的仪式文本与仪式实践。师公通过操演董永拒吃人肉的故事,既重塑了董永的形象,又在仪式中展现了孝道叙事的具体意涵。同时,依据富有张力的文本书写而展现的仪式实践与话语,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界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隐喻。由此观之,原本属于仪式专家体系的仪式话语,与乡民日常叠合在一起,不仅共同织构了纷繁复杂的乡村文化图景,亦实现了一种孝道文化的地方化再造。
  • 覃延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70-79  共有 551 人次浏览
  • 论白族民歌中的“重词轻曲”现象
  • [摘要]白族民歌中“重词轻曲”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曲调旋律简单且曲式结构多为“二段体”,伴奏与演唱的契合度不高,这既为适应远距离交流的需求,也因旋律的繁简与音乐功效的强弱无必然关联;但其唱词内容丰富、程式繁复、修辞手段多样,尤其是用语偏嗜“古白语”。白族民众对唱词的器重与民歌形成源流有关,词语选择上的厚古薄今则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古白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及以“古旧”为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有关。
  • 杨晓勤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80-88  共有 109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