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
  • [摘要]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是李白接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包容性及酒文化的兴盛,使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放饮形象予以正面评价,体认到李白洒脱的风神、痛苦的灵魂及傲岸的风骨,这与南宋诗人形成异朝而同声的局面。南渡后的衰弊国势、文士遭际、萎弱文风,使部分诗人效法了太白诗风的豪放飘逸,又在含蓄浑厚、清丽委婉的风格上做了有效尝试。这与南宋诗歌比较,虽略乏深细却也是时代文化厚度及诗人个体偏好的恰切反映。金源诗人或崇杜抑李,或李杜并尊,总体而言对李白诗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以词赋取士的推动作用。
  • 贾晓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67-176  共有 617 人次浏览
  • 鲜卑后裔元结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论析
  • [摘要]鲜卑后裔元结是盛、中唐之际的文学家。元结先祖皆以武功著称,至祖父元亨改易儒学,父元延祖及从兄元德秀则有浓厚的隐逸思想。他们对元结的个性及“漫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鲜卑文化及其影响下的鲜卑文学构成了元结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渊源。元结在文学上雅好古体,推崇古道,反对新声,主张道达性情,表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同时他在复古中又不拘泥于古,不断革新文体,逐步改变了艰涩、古奥的文风,语言上趋向平易,内容上也日渐务实。元结在文学上的创变及其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 肖献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54-166  共有 1329 人次浏览
  • 初唐时期北方骈体文风在岭南地区的接受
  • [摘要]初唐时期,岭南地区呈现出对北方骈体文风的接受状况。其接受主要通过两类主体进行:一是南迁的北方文人,二是岭南土著文人。这种接受表现出地理上的特征,写作地主要集中于交通干道上的重要节点。初唐岭南地区对北方骈体文风的接受有三个特征:一是岭南骈文与北方骈文交互影响,二是流寓岭南的北方文人作品有儒家教化色彩,三是作品多有佛教及道教色彩。关键词:
  • 莫道才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45-153  共有 1816 人次浏览
  • 《精义宝库》文本概见
  • [摘要]纳瓦依是15世纪著名诗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察合台文抒情诗歌集《精义宝库》,在其作品抄本中数量最多、流布地区最广。但《精义宝库》校勘本与转写本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大。文章在《精义宝库》新校勘本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纳瓦依《精义宝库》抄本、校勘本和转写本进行介绍与分析。
  • 阿拉法特·艾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35-144  共有 1828 人次浏览
  • 法国藏《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刻本考辨
  • [摘要]文章对法国国家图书馆的“Mandchou-119”号、“Mandchou-123”号藏书进行文本比较研究,确认“Mandchou-119”号藏书不是顺治七年(1650)的《Ilan gurun i bithe》(《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原版藏书,而是以它为底本的一种翻刻本,大约刊行于康熙年间(1662—1722);“Mandchou-123”号藏书,是一部经过整理和重新装订的雍正年间(1723—1735)的《Ilan gurun i bithe/三国志》满汉文合璧刻本,而不是所谓的“李卓吾原评《三国志》满汉合璧本”。
  • 宝乐日 巴雅尔图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28-134  共有 588 人次浏览
  • 《穆天子传》一物二名辨析
  • [摘要]《穆天子传》出现的名物,都是以汉语为本位,而不是其他语种的音译,因此,可以从名物所用文字的音、形、义切入进行考察。《穆天子传》中的一物二名,一种类型是中土与西膜对于同一个存在物的两种称呼,黑水与鸿鹭、苦山与茂苑、答蓳与木禾属于这种类型,反映的是中土与西膜文化多方面的差异。一物二名的第二种类型,是中土对于同一存在物的两种称呼,舂山与县圃、群玉之山与策府属于这种类型。“舂”字的含义是修饰,形态美好,“县”字的含义是指周天子的领地,“策”字是指带有芒刺的玉。《山海经》中的木禾,《淮南子》中的县圃,与《穆天子传》中的同一名称的存在物大相径庭,不能混淆在一起。
  • 李炳海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19-127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 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 [摘要]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力改进的地方。
  • 刘春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09-118  共有 1846 人次浏览
  • “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 [摘要]“中”不仅沉淀了世界初民共有的、有关“世界中心”的集体无意识,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律“阴阳五行说”,显示出“宅兹中国”与“君权神授”的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商周鼎革之际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次重要嬗变——“中”被赋予了道德蕴含。这次突破在“中道观”的发展过程里具有重大意义,沾溉先秦儒学及宋明理学,对儒家诗教及艺术审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线索,可以看到其间绵延不绝的承续与嬗递,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及文化思想的延续性与独特性。
  • 于玉蓉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99-108  共有 466 人次浏览
  • 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
  •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同时,因为没有文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支撑,“灾难文学”也未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给灾难文学的创作、解读与评论都带来很多困惑。文章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两位羌族诗人诗歌文本及其意义的分析,探寻灾难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联系。
  • 张曦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89-98  共有 592 人次浏览
  • 论白族民歌中的“重词轻曲”现象
  • [摘要]白族民歌中“重词轻曲”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曲调旋律简单且曲式结构多为“二段体”,伴奏与演唱的契合度不高,这既为适应远距离交流的需求,也因旋律的繁简与音乐功效的强弱无必然关联;但其唱词内容丰富、程式繁复、修辞手段多样,尤其是用语偏嗜“古白语”。白族民众对唱词的器重与民歌形成源流有关,词语选择上的厚古薄今则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古白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及以“古旧”为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有关。
  • 杨晓勤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80-88  共有 1402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