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老舍《茶馆》人物的类型化创造
  • [摘要]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但《茶馆》里却创造了众多超现实的类型人物,老舍的类型人物是老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是老舍对生活本质的有力概括,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老舍的类型人物并不是单纯的脸谱化与“符号”化,而是做到类型人物典型化,追求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使作品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
  • 杨迎平
  • 全文[ PDF 1236.0 MB ] 2015.1(1):159-166  共有 2926 人次浏览
  • 老舍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
  • [摘要]老舍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从专家评价到大众接受,老舍在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仅次于鲁迅。老舍在20 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也不容忽视。从老舍在中国、在世界的传播、接受、影响和高度评价来看,老舍应能入选20 世纪世界“百强”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元素和世界意义,具有“伟大文学”的一些共性,所以才能在世界各国传播不衰。
  • 王卫平,张英
  • 全文[ PDF 1230.0 MB ] 2015.1(1):153-158  共有 3037 人次浏览
  •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与历史——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为中心
  • [摘要]作为北京市民生活出色的表现者,老舍擅长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内铺展北京市民生活的人情世态,为了保持北京市民生活世界的自足性,历史事件和历史变迁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推到模糊的背景位置上,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老舍不可能完全回避20 世纪上半叶北京经历的剧烈的历史变动,他对民俗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写于20世纪30 年代后期的《我的一辈子》中,老舍开始尝试将历史事件纳入到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到了写于40 年代的《四世同堂》中,历史的巨流开始冲破北京民俗文化的自足性,小说中的人物也摆脱了民俗文化标本的特征,成为了自主选择命运的主体。
  • 季剑青
  • 全文[ PDF 1242.0 MB ] 2015.1(1):144-152  共有 2913 人次浏览
  • 老舍的“新武化主义”批判与“唯物辩证法”的幽灵——再论老舍与左翼...
  • [摘要]探究老舍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系,须讨论他对学生运动负面情状的描写以及其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在厌恶社会动乱和抵制革命暴力的市民文化视域下,老舍并不喜欢学生运动和左翼文学,甚至将它们视为“新武化主义”的表现形态。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老舍对一些左翼文艺观念的态度由原来的明确“反对”转为积极“认可”。促使老舍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除了学界广泛提及的“国家至上主义”,还有一个则是被忽视了的“唯物辩证法”这一“革命现代性”幽灵。
  • 陈红旗
  • 全文[ PDF 1248.0 MB ] 2015.1(1):134-143  共有 2838 人次浏览
  • 中国与苏联老舍批评研究的历史检讨
  • [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重要时段,也是老舍批评研究的重要时段。其重要性不在于老舍的创作及其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收获,而恰恰因其“歉收”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老舍创作滑进低谷?老舍批评研究为什么出现停滞和偏误?究其原因,与中苏老舍批评研究有密切关系。老舍是中国作家,但在当时中国的老舍研究却受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影响很大,与苏联的老舍作品翻译和研究一样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中苏两国所秉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准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老舍研究,而且对老舍创作影响很大,是“误导”老舍审美追求变形和创作道路脱轨的重要因素。
  • 石兴泽,石小寒
  • 全文[ PDF 1235.0 MB ] 2015.1(1):127-133  共有 2872 人次浏览
  • 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
  • [摘要]海南黎锦被称为黎族的“文化核心载体”、海南文化首要象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黎锦的演进与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生存范式、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民间信仰及价值理念等密切相关,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黎锦具有隔离蚊虫、调节温度的功用,从精神层面看,黎锦还具有生命意义、终极皈依,人伦仪轨、族别标识,情感表达、个体自我确证等功用。
  • 冯建章
  • 全文[ PDF 1241.0 MB ] 2015.1(1):118-126  共有 2689 人次浏览
  •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话语模式
  • [摘要]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文本。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场域”的电影批评差异在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侧重于电影的政治功能及其文化功能,但缺乏对其商业价值的考量;民间话语则关注影片的叙事功能。对于主旋律影片,民间话语常以反讽的态度对权力话语发起挑战,而对于“新主流”电影,民间话语和权力话语日渐趋同,这反过来促使电影创作者开始寻找影片在意义形态和商业价值上的平衡点。
  • 顾广欣
  • 全文[ PDF 1247.0 MB ] 2015.1(1):108-117  共有 2857 人次浏览
  • 文学的“全球本土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
  • [摘要]“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意味,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结构性特征。人类的文学是文化的表现,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学对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文化整体辨证的观照。“文化翻译”与跨文化比较则是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上的内在相通路径。跨文化阐释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有效策略,而世界文学则是民族文学世界化的最终结果。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跨学科借鉴与整合转化,则有助于拓展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 李娟
  • 全文[ PDF 1237.0 MB ] 2015.1(1):100-107  共有 3779 人次浏览
 1  2